受盡外族800年欺壓,愛沙尼亞人大方承認流著殖民者的血



文:林鈞浩(全球公民,戰後重建工作碩士畢業,十多年來從事國際人道救援工作)

我們在愛沙尼亞(Estonia)逗留了12天,離開時愛上她絢麗多彩的歷史。

遊人如要了解愛沙尼亞歷史,可參觀首都塔林(Tallinn)及塔爾圖(Tartu)兩個城市的歷史博物館(Estonian History Museum)。博物館有著高科技的展覽技術、多元化的表達方法,展品亦很知識性。

愛沙尼亞人首次出現在歷史紀錄上,大約是公元1200年前後左右。沒去過波羅的海三國之前,只聽過「十字軍東征」,卻沒聽過有「波羅的海十字軍」(Baltic Crusades)或「北方十字軍」(Northern Crusades)。12至13世紀,羅馬天主教會及神聖羅馬帝國為了讓波羅的海異教徒接受信仰,遂發動對該地的侵略。於是,日耳曼人伴隨十字軍來到了愛沙尼亞。

隨後,愛沙尼亞的統治者來自周邊這些野心的國家,包括丹麥、瑞典、俄羅斯帝國、納粹德國及蘇聯。外族來到愛沙尼亞一般成為統治階層或地主,愛沙尼亞人多以農業為生,遂成為日耳曼人莊園的農奴。及後在蘇聯時代,農業也被集體化,農民變成為國家打工。有著這樣的過去,不難明白愛沙尼亞人認為自己過去800年受盡壓迫,在自己地方被看為是二等公民。

愛沙尼亞民族意識的覺醒出現於19世紀。1918年愛沙尼亞人趁著俄羅斯帝國崩塌之時宣布獨立,可惜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被蘇聯及納粹德國佔領。二戰結束後愛沙尼亞正式成為蘇聯一部份(亦即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之際,愛沙尼亞人民歷史上第二次宣布獨立(官方理解是「恢復主權」)。

順帶一提,愛沙尼亞與波羅的海其餘兩國:拉脫維亞(Latvia)及立陶宛(Lithuania)命運相似。雖然國家主權都曾「中斷」,成為蘇聯一部份,但是由於都承認獨立年份為1918年,所以三國今年都同時慶祝獨立100週年。

愛沙尼亞的歷史,其實是部份中歐、北歐列強及俄羅斯歷史的一個切面。當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歷史成員為了爭奪波羅的海土地,不斷進出舞台。更有趣的是我們領悟到,今天世界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名列前矛、在很多調查中被冠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丹麥和瑞典,當年也是野心家和霸主,並以武力解決紛爭矛盾。這些國家現今注重社會福利和保障、尊重人權,在世界上有良好的軟實力等這些「德性」,其實都是靠以前的「罪行」(戰爭、侵略)修煉回來的。

另一點值得分享的,是愛沙尼亞人對過去800年被外族統治的歷史觀。雖然他們是被外族統治,受盡歧視和欺壓,但是他們仍會持平的承認某些民族留下的文化遺產。我們在一本介紹文化的雜誌中,讀到愛沙尼亞人認為瑞典人、日耳曼人及俄羅斯人給自己飲食文化上留下的烙印。另外,在國家藝術館內,油畫展品展示了大量日耳曼、荷蘭、意大利、俄羅斯畫家在愛沙尼亞所創造的作品,以及一些日耳曼人的私人藏品。

當一個民族越肯定自己的生存感覺,就越能包容及客觀對待真實發生的過去。當愛沙尼亞人自豪地生存在國際舞台時,就能公開大方的承認本身文化承傳及血液中,其實是流有殖民者的基因。相反,我們看到歷史上更多的,是透過政治力量刪除歷史記憶和痕跡、嘗試改變歷史的政權。愛沙尼亞人正正展示了一種胸襟,讓國民及世人可以用一種較公正的態度,去認識他們絢麗多彩的歷史。

延伸閱讀

■  專訪新巨輪協會:負債苦撐15年,卻被說成「賺暴利的詐騙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