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灼症」求醫四年 花慈改善口腔慢性疼痛

許晉譯醫師指出,多數口灼症患者會感覺舌頭有不同程度的灼熱感或疼痛,通常從舌頭前段開始,隨著病情變嚴重,逐漸擴展到整個舌面和口腔內部。
許晉譯醫師指出,多數口灼症患者會感覺舌頭有不同程度的灼熱感或疼痛,通常從舌頭前段開始,隨著病情變嚴重,逐漸擴展到整個舌面和口腔內部。

六十七歲的周小姐因舌頭蔓延至整個口腔的慢性疼痛,每天痛苦到無法入睡,長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四年間,她嘗試過口含冰塊、塗辣椒素和服用各種止痛藥,也曾到疼痛科、牙科、耳鼻喉科、風濕免疫科和中醫等門診,但都未能找到確切病因,經過許多中西醫治療方式,症狀未見好轉,甚至日漸加劇。直到經親友介紹,她至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許晉譯醫師的門診求醫,經許醫師診斷為「口灼症」(又稱灼口症),在接受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後,才逐漸改善疼痛問題,如今疼痛程度減輕,發作頻率也大幅下降,重新找回了穩定的日常生活。

周小姐表示,最初只是右側舌邊產生輕微痛覺,她沒有想太多,以為只是假牙在作祟,然而牙科檢查顯示牙齒、牙齦和假牙都沒有問題;後來疼痛逐漸加劇,範圍也從舌面的前三分之一擴大至整個口腔。嚴重時,她甚至一整天都會感到口腔不間斷地疼痛,無論做什麼都無法緩解,注意力完全被疼痛吸引。回想起那段日子,周小姐說,不僅是生理上的痛苦讓人難以忍受,因疼痛而吃不下、睡不好,心理也承受了巨大壓力,尤其是當她歷經中西醫各專科門診都檢查不出原因,堅持吃了兩年多的中藥,前後換過五位中醫師,試圖調理體質卻仍無法改善時,「那種看不到好轉希望的生活,真的讓人非常絕望。」

擁有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證書的許晉譯指出,口腔周圍發生慢性疼痛是「口灼症」的典型症狀。在臨床定義上,當疼痛每日超過二小時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即為慢性疼痛,多數口灼症患者會感覺舌頭有不同程度的灼熱感或疼痛,通常從舌頭前段開始,隨著病情變嚴重,會逐漸擴展到整個舌面和口腔內部。口灼症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許晉譯表示,查找病因時,要先以查找次發性的原因為主,找到原因後可以對症下藥;倘若找不到確切的病因,就會歸類為原發性口灼症,例如周小姐就是原發性口灼症患者,只能使用針對的口服藥物做症狀治療。而次發性原因可能是內分泌系統的問題,比如受到甲狀腺影響,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到神經系統。此外,若缺乏維他命B12、葉酸或鋅離子,也可能造成慢性疼痛。

.embed-container {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bottom: 56.25%; height: 0; overflow: hidden; max-width: 100%; } .embed-container iframe, .embed-container object, .embed-container embed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原因,進而解決症狀和用藥問題。」許晉譯醫師表示,國外有些案例會請心理師進行認知行為治療較輕微的口灼症,慢慢讓病人適應疼痛,與疼痛共處,但在臺灣可能現實狀態下無法執行,則可以使用能讓神經穩定的藥物,如果效果不佳,會進一步考慮使用抗憂鬱劑或抗癲癇藥物,以壓抑神經疼痛。無論是何種治療方式,許晉譯說,「找原因」都是關鍵,如周小姐輾轉於各科別卻找不到確切的病因和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會承受莫大的痛苦和精神壓力。口灼症的成因繁多,需要醫師花時間一一排除,直到找到可能的病因,再嘗試不同的藥物確認療效,並通過觀察病況逐漸移除每一種藥物,長期下來,就有機會能完全脫離藥物控制。

疼痛是極為常見的問題,許多疾病都會伴隨著大大小小的疼痛發生。在臺灣,由於市售成藥易取得,許多民眾習慣遇到疼痛就吃止痛藥度過,許晉譯醫師強調,只要經過及時診斷和治療,就像周小姐一樣,有機會逐漸改善疼痛問題,找回穩定的日常生活。他也特別叮嚀民眾,若口腔持續不適或感覺疼痛,切勿僅依賴止痛藥物,應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尋求適當的治療方式,並對症下藥;若是長期使用藥物,或因服藥影響到身體健康,那就得不償失了。

撰文/鍾懷諠;攝影/江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