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與偏見:新研究揭示外國口音英語可能受歧視的原因

language
英語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

每個人說話時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口音,特別是如果所說的語言並非母語。

英語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許多人由於工作、學習以及生活等原因都要用英語交流。

我們經常能聽到各種各樣的口音,它反映了我們成長過程中的語言環境,本不應該有什麼社會意義。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會以口音來評判一個人,並歧視那些講話帶外國口音的非英語母語者。

這是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最近調查的結果。

該學院心理學講師西裏·勒瓦利(Shiri Lev-Ari)在英國學術分析網站「對話」撰文介紹調查結果和減少口音歧視的對策:

外國口音的負面印象

reading
每個人都有口音

對英國和美國講英語者的調查發現,儘管某些口音--例如法語口音--聽上去更加令人愉悅,但總的來說,人們對外國口音的印象往往是負面的。

比如,如果銷售人員有外國口音,人們會覺得他們知識少,並且缺乏說服力。還有研究還顯示,人們不大可能推薦或提升有外國口音的人。

有趣的是,這種歧視與該外國口音是否被認為更可取沒有關係。

例如,同外國口音相比,聽到由英語母語者推銷咖啡店現金券,人們似乎更感興趣,無論那種外國口音是否是上面提到的人們更喜歡的法語口音,或是中文口音。

偏見的部分原因似乎來自外國口音意味著說話者是「圈外人」這樣一種事實,即某人不屬於自己通常的交往圈子。人們總是喜歡自己圈裏的人,而不是圈外人。這一行為開始於嬰兒時期,它可能意味著某人是否熟悉以及是自己「社交群體」一部分的直接暗示。

不僅僅是偏見

multi languages
包括英語的多種語言提示。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即使人們沒有偏見,但還是可能歧視非英語母語者,

這是因為人們在聽外國口音時感覺更難,其發音跟母語規範不同,包括那些我們並不討厭的口音。如果口音讓人難聽懂和消化的話,人們就不太容易相信其所表達的信息。

同樣,人們對一些像「太陽每小時縮小5英尺」(約等於1.5米)這樣瑣事聲明錄音的態度也很相似。相比由一位有波蘭口音的人說出來,如果由英語母語者來朗讀,參與者認為這可能更是真的。

children
從小學習外語的中國小朋友。

如果說偏見部分來自於更難聽懂外國口音,那麼,讓參與者更容易聽懂,至少應該增加他們對非英語母語者的信任度。

通過已有研究我們知道,經常接觸不同口音可以幫助人們聽懂外來口音。因此,我們讓一半參與者聽有波蘭口音的人讀英語故事,另一半則聽由英語母語者講故事,然後再讓他們評分。

首先,我們檢查聽波蘭口音的英語是否改善了參與者對該口音的理解力,通過測試發現的確如此。

這一研究的重要發現在於,參與者通過聽帶有波蘭口音的英語,也減少了他們對非英語母語人士的偏見。

雖然在經過聽波蘭口音訓練後,參與者對由波蘭口音朗讀聲明的信任度仍低於由英語母語者朗讀的同樣聲明,但之間差別在縮小。

我們還發現,那些在口音理解練習中表現更佳的參與者也更可能相信由有波蘭口音朗讀的一些瑣事聲明。

慶祝不同口音

call centre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的口音

研究還顯示,只要簡單地增加人們聽外國口音講話的頻度就能減少理解口音的難度和偏見。

因此,通過創造一種更多樣化的環境,讓講母語者和非母語者經常互動,就可以潛在地幫助抵消基於口音的無意識歧視。

此外,母語者與非母語者之間的接觸也能有助於減少偏見。

與此同時,還需要文化改變。除了促進多元化之外,作為第一步,所有人都應該意識到的一個事實是,每個人都有口音。這種口音只不過是來自於成長的語言環境中的聲音而已。

口音並不反映智力,也與我們所掌握的語言熟練程度沒有關係。

事實上,非母語人士即使講英語時帶有本國口音,也仍然可以非常流利地使用這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