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 古納作品刻畫主角堅韌 但多半悲劇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坦尚尼亞作家古納,他的作品擅長刻畫主人翁面對的文化與身分掙扎,凸顯非洲人民在殖民時期前後經歷的困境。

古納的小說處女作「離別的回憶」(Memory of Departure,暫譯),描述充滿才華的年輕主人翁參加一場失敗的起義後離開家鄉,前往肯亞奈洛比投靠有錢的叔叔,卻落得一陣羞辱,只好返回他已經分崩離析的家,面對酗酒又暴力的父親和被迫賣淫維生的姊妹。

1994年的第四本小說「天堂」(Paradise)被視為古納的突破之作,寫作靈感來自1990年前往東非的一趟學術之旅,主人翁尤瑟夫和波蘭裔作家康拉德同名但不同拼音,明顯有致敬之意。尤瑟夫處於19世紀末的東非,因父親欠一名阿拉伯商人龐大債務,將他送給商人為奴抵債。尤瑟夫跟著商人到中非做買賣,經歷不同風土與當地部族的敵視,返回家鄉後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迫加入德軍作戰,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2005年出版的「遺棄」(Desertion,暫譯)時空跨越半世紀,整部小說幾乎皆以主角拉希德的第一人稱敘述兩個故事。

其一是50年前,流落東非的英國人皮爾斯被一名阿拉伯商人所救,和商人的姊妹蕾哈娜墜入情網,卻被當地人排擠。

故事之二是拉希德離開家鄉遠赴英國求學,他的兄長阿明立志像父母一樣成為教師,姊姊法莉坦開店做生意,巧遇皮爾斯和蕾哈娜的孫女賈米拉,阿明深深愛上她。之後拉希德的家鄉陷入革命戰亂,阿明在戰火中失明,之後死去。拉希德輾轉拿到阿明留下的筆記,得以記錄這兩段家族故事。

古納作品經常以家鄉的殖民歷史和當局血腥鎮壓部族過往為背景,反映非洲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多元與複雜,多半以悲劇收尾,但也表現主人翁的堅韌。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走私3700磅中國紅薯 超市業者:有違常理
彭博:美要晶片公司交出資料 遭遇各晶片巨擘抗拒
不滿藥劑師哥哥打新冠疫苗「害人」 弟弟殺兄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