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變成機器人,機器就不會變成人

上次兩位對談距離現在已經6年,世界變化超乎所有人想像,兩位在各自的位置上看到什麼?

王文華(以下簡稱王):我前幾天在中國大陸參加了一個行銷論壇,廣告主、代理商都非常焦慮,因為他們過去的價值是幫客戶買廣告、策略規劃,但現在透過機器自動化購買,可以更精準地創造價值。

簡立峰(以下簡稱簡):這6年,可能是科技變化最快的6年。

我感受最強烈的衝擊,是我在Google看到、經驗到的事,以前還需要等一段時間才會在生活中出現,昨天知道的事,今天都發生了。

過去是所謂的「中間財」時代,但電子商務出現後,中間財不見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話;在知識上,中間知識也逐漸消失,以往知識的轉介者是老師,但現在更多學生直接上網看,不必問老師了。

怎麼定義哪些工作賺的是「中間財」?如何檢視自己的職務有沒有被取代的危機?

王:大部分公司內的工作都包括在這7個環節中:蒐集資訊、整理資訊、分析資訊、詮釋資訊、思考、決策、執行。前三種與最後一種工作都是中間財,剩下的是得到資訊後詮釋、思考、決定較佳的做法,這是人尚未輸給機器的地方。

簡:沒錯,在資訊流的過程中,蒐集與整理的角色會因為機器量大、速度快、成本低而愈來愈少,但詮釋、歸納的價值愈來愈高。現在的焦點落在人類的工作被替代,但大家可以用另一個角度思考:有什麼新方向是以前沒有的。

對於被「點名」為工作可能被科技而取代的人,該採取什麼行動?另外一群所謂的「當紅炸子雞」,又該注意什麼?

簡:沒有當紅炸子雞的行業(大笑)。科技產業每次改變的衝擊都很大,沒人知道未來最紅的產業是什麼。

王:只要人不變成機器,機器是不能變成人的。當人每天是用重複、制式、沒有溫暖的方式工作,人就變成機器了,當然會被機器取代;如果能注入溫暖、專業,發掘insight,增加人的價值,機器不可能變成人。

簡:如果把自己當成機器,機器成為人就是理所當然;如果把自己定位成不同層次的人,運用資訊產生力量,人依舊可以做得很好。

AI是漸進的,不是今天才出來的,因此,人不用太擔心。現在太容易取得知識了,只要學會「問」,就能快速提升因應明天的能力,即便機器人很強,你都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