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勾勒「未來大學」圖像:最快111學年學院不分系

台灣大學今(11/18)上午舉辦「未來大學高峰會」,綜合教學館錢思亮紀念講堂裡擠滿聽眾,從教授、蹺課的大學生,到年紀最小的七年級自學生。他們都想知道,由校長管中閔帶頭宣示、大力支持的「未來大學」,如何推動「空白學程」、「流浪學習計畫」、「校友保固計畫」等改變,培植出與時俱進、開創未來的人才。

台大宣布,最快111學年起,可以展開「學院內不分系」學程;另外也提供台大校友終生免費學分,鼓勵隨時返校充電。

《親子天下》2019年曾針對台灣大學在校生調查,若能重來,僅44%學生還願意選擇目前就讀科系。台大校長管中閔先宣示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他以自己當年念大學時,同樣有「為何而學」的困惑開頭,表示面對顛覆世界的各種科技和複雜性多元性,已有兩百多年傳統的大學必須有巨大轉變。「若未來每人每5年換一個工作,人要隨時學習新技能,大學定位為4年或6年的學習完全無法因應。」

未來大學提供校友保固

未來大學是集思廣益的結果。台大D-School(創新設計學院)從2019年初起,就舉辦上百場工作坊,邀請全校師生、同仁、校友和業界人士(共1500人次)參與,從學習痛點、許願、到共同思考大學的未來樣貌。D-School執行長陳炳宇表示,「未來已經等不及,台灣人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為避免各種知識一畢業即成為歷史,大學必須要大破大立。

「打破主修/必修邊界、畢業/在校的界線、教室邊界,以及產學邊界」,台大提出「校友保固計畫」,一方面各年齡層校友獲得隨時返校充電的機會,一方面也能將校外的真實世界帶進校園。陳炳宇舉例,「免費贈送校友二、三十個學分,終生有效,甚至可發行校友三倍券,用來折抵學分費。」

台大教務長丁詩同(右)表示,未來大學要以學力取代學歷。賓靜蓀攝

在立的方面,台大則強調重視跨領域專長的「空白學程」,以及重探索體驗的「流浪學習計畫」。

教務長丁詩同表示,台大希望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或求職、特殊專業需求,自行擬定組合,拼組不同的領域專長,跳脫目前的主、必修框架。他舉例,有學生致力清理海洋廢棄物,他需要的專長可能有機器人、海洋生態、人工智慧、有機化學、永續發展、毒物生理等,他可自行設計學位,以校不分系學士畢業,到時除畢業證書之外,還可領取領域專長證書,證明自己的「學力」。目前校內已有幾個學院著手規劃學院不分系學程內容(例如數學系、醫技系等),預計最快在111學年上路。

流浪學習 學分可認證

至於流浪學習計畫,就是讓學生在4年之間有一個自主探索、充電的機會,像教授有休假研究計畫(sabbatical),學生可以申請空檔年(gap year),或空檔月、空檔週,等同出國交換學分認證。例如,若學生想和同儕一起創業,到偏鄉服務、出國做研究,都可以申請流浪學習計畫。

目前台大未來大學的計畫,都是針對已經進入台大的學生,不會影響招生。丁詩同表示,108課綱是希望孩子在國高中時就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更認識自己,「大學招生適性揚才的目標不變,但希望建立更好的多元入學機制,希望不同學院學系,可有不同的招生方式,能招到更適合個系所的人才。」

台大也安排經歷探索挫折的學生上台分享,說明未來大學的改變更能幫助學生。

台大哲學系學生謝璿分享自己自我探索的挫折,期望未來大學更重專案學習。台灣大學提供

哲學系的謝璿分享自己如何從「冒牌者症候群」(懷疑自己是僥倖上台大的),到找回自信的歷程。她表示,剛進台大時感覺身邊同學很厲害,「考試都是申論題,沒有僥倖猜對的空間,」大一時很挫折。直到大二她透過專案式學習參加社團,發現自己在乎性平的教育分工。她曾去瑞典、美國參訪,並和瑞典辦事處合辦瑞典爸爸攝影展。大三她辦高中哲學展,強調哲學在日常生活裡的應用,她因此表示,「有沒有機會,讓我們的大學,考試和專案並重?在體制內就可以探索?」

自學團體「可能非學校」今天也有8位7~9年級自學生去參與高峰會。創辦人趙介亭會後對《親子天下》表示,孩子們對大學的想像都來自父母,但今天聽完後,「孩子們覺得很開心,因為台大未來大學想推動的共創、解決問題、探究式學習等,就是他們平時已經在做的。」趙介亭期待,頂大帶頭開始改變,一定會影響中小學。但也擔心,「家長會不會更在意,如何讓孩子進台大?」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多讀長文、打破學科界線 未來大學入學考試題目三大改變
比哈佛難錄取 Minerva大學創辦人: 比起聰明,學生更有「智慧」
我在Minerva的第一個暑假:舊金山新創公司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