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團隊打造智慧養豬方案 消臭減廢還能兼顧獲利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3日電)台灣養豬產業每年產值至少新台幣700億元,為提升品質與改善養殖環境,台大團隊運用科技導入養豬產業,提高飼料、環境管理與廢水處理效率,有效減少養豬場臭味與廢棄物排放,還能縮短飼養期2週,有望提高業者獲利率達5%。

台灣人1年平均食用30多公斤豬肉。科技部今天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團隊執行「智慧科技於高值化豬隻生產系統之整合應用」計畫,結合專精動物營養、微生物、飼養管理及廢棄物處理領域的9位教授,提出智慧化養豬方案。

科技部生科司司長陳鴻震表示,科技部2018年起推動為期4年的「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之應用」專案計畫,團隊不只在實驗室研發,也實際導入牧場,從豬隻飼料配方改進到改善飼養環境、後續廢棄物處理,提出完整解決方案。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特聘教授、教務長丁詩同指出,台灣養豬產業1年產值至少700億元,台灣很會養豬,但環境污染是棘手問題,養豬場有時也會被附近居民抱怨廢水與臭味問題,需要投入許多成本處理,團隊希望達到減少廢棄物、減少臭味2個目標,又能兼顧養豬效益。

丁詩同解釋,團隊先從飼料下手,透過降低飼料蛋白質總量、補充其他氨基酸元素方式,讓豬隻糞便減少臭味,但不影響豬隻攝取營養。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特聘教授陳明汝指出,團隊成功開發出精準微生物製劑,把粉狀益生菌灑在豬隻飼料上,不僅可以減少腸道壞菌,還能提高豬肉品質,讓豬隻長到120公斤的期間,從6個月減少到5個半月,提高業者獲利率達5%。

丁詩同提到,團隊也研發完成智慧化畜牧廢水處理與沼氣生物脫硫設施,可以提高廢棄物處理效率。

此外,團隊也在豬舍建置一套感測與影像系統,除了搜集溫度、濕度、環境酸鹼值等數據外,透過影像偵測,可以計算豬隻身高、胸圍等數值,推估豬隻體重,業者也可以藉此調整飼養週期,甚至,半夜也可以監測豬隻是否有咳嗽聲,即時了解豬隻健康狀況。

丁詩同表示,目前相關技術已在3000頭豬隻身上試驗過,也陸續在台南、雲林、宜蘭等牧場導入,希望建構整場智慧化設施,促進生產效益。(編輯:潘羿菁)1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