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宏斷交是否衝擊台灣主權地位? 邦交國數量與實質外交的務實意義?【觀點】

(※文: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注於國際關係、安全研究、台灣、中國與東亞的民意調查、兩岸關係、美中台關係、與東亞安全與經貿問題。)

邦交國減少衝擊台灣主權地位?

從學理上來說,當代主權國家的定義皆依循《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所示:一個主權國家必須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常住人口、界定的領土、政府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

以台灣的狀態觀之,我國無庸置疑具備前面3項條件,也就是人口、領土、與政府。但近年我邦交國連年遞減,在與宏都拉斯斷交之後僅剩13國。這是否代表我國將因無法與他國建立外交關係,而影響台灣的主權地位呢?

法定外交與實質外交

這個問題的答案,端視如何看待「建立關係的能力」。最簡單的作法,當然是直接與他國建立邦交關係,讓兩國具備有法定(de jure)的外交關係。但因為中國對台灣的打壓,以及中國持續執行的一中原則(One China Doctrine),所以任何跟中國建立邦交的國家,都必須跟台灣斷交。正因如此,我國的邦交國難以保持,畢竟多數國家都青睞中國的市場規模實力。

不過另一種看法,是去觀察兩國之間是否具有「實質」(de facto)外交的能力。簡單來說,台灣與多數的國家都沒有邦交,但我們的護照卻可以在世界多數的國家享有免簽證的優惠(遠比中國護照好用)。而因為台灣的經濟與晶片產業的雄厚實力,多數國家也與台灣保持正向的外貿關係。是此,台灣與世界多數國家都有維持外交關係的能力,我們只是缺少正式的邦交關係罷了。

針對到底上述兩種定義哪一個比較精確,從國際關係的學界討論與各國政府的實質作為來看,其實是沒有定論的。

因為邦交國的數目並不等同於一個國家實質的外交能力,且外交互動的事實往往比保留與這些小國的外交關係來得更為重要。打個比方,我國與宏都拉斯雖然有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但與我國正在跟美國洽談的自由貿易協定相比,孰優孰劣我想不言而喻。

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台宏斷交嚴格來說並不會影響台灣的主權地位。尤其是在斷交的這個當下,捷克眾議院議長正率領160名官員代表訪問台灣。這樣大規模的實質外交交流可以為台灣帶來的能見度與合作,都將比與宏都拉斯維持若有似無的邦交來得更為顯著。

重質不重量的外交原則與隱憂

是此,台灣的外交關係應該採取「重質不重量」的原則來推行。許多在國際舞台上挺台灣的國家,無論是美國或其他與台灣保有共同民主價值的朋友,都不見得跟台灣維持邦交關係。中國的經濟實力與國際情勢的變化讓這些民主國家仍然必須保持與中國的邦交關係,但這並不代表多數國家會因此放棄與台灣的實質外交關係,也並不代表台灣的主權就因此被抹滅。尤其是在美中競爭持續升級的當下,美國必然會加強與台灣之間的實質外交,確保台灣獨立的主權。

當然,如果台灣的邦交國越來越少,對台灣還是會帶來隱憂——在國際組織裡面(如聯合國)更難為台灣發聲。

由此觀之,我國不應該主動放棄與其他國家的邦交關係,但我們更應該強化去經營與非邦交國的實質外交內容。這兩者是沒有衝突的,而且都能大幅度的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以此展現我國作為主權國家的態勢。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台灣蘋果新聞網易主 員工將轉移至新東家
【涉己新聞】時代劇《茶金》13日公視首播 重現台灣茶商輝煌史
台師大研究 兒茶素可抑制冠狀病毒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