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兌美元年底將升破28.5、明年繼續強?解讀新台幣轉弱唯一風險

文/韓化宇、馬自明

新台幣挺進28元的升值序曲,正式響起!

熱錢襲來加上政治考量,央行總裁楊金龍的穩匯任務,恐愈加困難。(攝影者.駱裕隆)
熱錢襲來加上政治考量,央行總裁楊金龍的穩匯任務,恐愈加困難。(攝影者.駱裕隆)

這是新台幣史上,第四度兌美元升破29元,每次站上這價位,均非偶然,背後都有一個全球關鍵時刻。最近的高點,是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促使全球印鈔,熱錢湧入台灣,2011年5月11日,盤中升至28.476元,該價位自此被稱為「彭淮南防線」。

這次,讓新台幣升值的因素,不單純只是美國聯準會(Fed)量化寬鬆政策、美元走弱,而是亞洲經濟比歐美更有魅力;台灣,更是亞洲各國總體基本面的優等生。

疫情爆發後,台灣、中國經濟快速谷底反彈,歐美卻深陷衰退泥淖,前者對國際熱錢的吸引力,大勝以往,新台幣、人民幣都承受空前的升值壓力。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諮詢顧問陳松興表示,疫情之後,兩岸的經濟表現相對穩健,很多被動型基金的外資,提高配置在大中華市場的比重,這是新台幣升值的近因。

至於遠因,則是Fed這帖貨幣寬鬆刺激猛藥,不僅沒有停用念頭,還打算長期服用,如9月16日的利率決策聲明,Fed首次明確表態,2023年之前都不會升息。這將造成美元流動性大增,壯大非美元貨幣的「升」勢。

近期國際大型金融機構出具的匯率報告,便一致看衰美元。高盛報告指出,Fed長時間維持接近零的政策利率,以及負的實質利率,只會加劇美元持續貶值。

瑞士銀行報告認為,美元走弱只是時間,而非方向性問題。過去,做為避險及高收益貨幣的美元,深得投資者青睞,但相對其他G10(十國集團)國家貨幣,當前美元的利率優勢幾乎聊勝於無,美國經濟成長的前景也堪憂。

即便今年11月初的美國大選由拜登勝選,美元走弱的趨勢,也不會逆轉。高盛外匯策略師潘德爾(Zach Pandl)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拜登有望推出規模更大的財政刺激方案,且提議提高美國企業稅率,恐降低美股相對於國際股市的吸引力,導致美股走弱,令美元面臨賣壓。

29元若無盤整就攻破,後續可望強升...新台幣甜蜜期熱到明年

而這波新台幣強升的盡頭何在?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李沃牆認為,29元是一個重要關卡,在這個價位沒有盤整,直接突破,就有機會快速上升。但央行應不會坐視新台幣無止境的升,短期內要挑戰28.5元,頗有難度。

但一名資深外匯交易主管認為,歷史規律已不適用於當前詭譎多變的環境,像是Fed這波空前絕後的寬鬆力道,沒有經驗可遵循,沒人敢打包票,28.5元的天花板,年底前不會被突破。

從12個月新台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走勢看,下半年起,與現貨距離逐漸拉大,最新NDF顯示,投資人預期,一年後新台幣將升至27.8元。

新台幣也並非沒有轉弱的可能,其中一大風險,即兩岸一旦擦槍走火,步上戰爭邊緣,外資就會倉皇撤離。例如1995年7月18日,在前總統李登輝訪美後,中國宣布飛彈試射,導致一個月內股匯雙殺,台股下挫近20%,新台幣匯率也貶值4%。

新台幣進入新一輪的升值趨勢,對產業而言,可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凱基投顧資深協理張明祥表示,歷史經驗顯示,新台幣升值對筆電代工廠、汽車零組件、工具機、壽險公司等產業,將帶來匯損壓力;反觀,觀光、水泥、食品、營建等內需產業,是升值的受惠族群。

匯損對公司獲利影響有多大?上半年營業利益位於前268位的上市櫃公司中,匯兌損失占營業利益比重前10名的公司,就包含英業達、仁寶兩大筆電代工廠,及輪胎大廠正新等。

其中,正新上半年匯兌損失占營業利益比重高達39%,等於本業辛苦賺來的錢,被匯損活生生吞掉4成,影響甚巨。英業達、仁寶兩大筆電代工廠也不遑多讓,上半年有2成多的本業獲利,被匯損吃掉。

下半年新台幣、人民幣雙雙走強,無論是台灣製造、或中國製造,都將承受比上半年更大的匯損壓力。

只要寬鬆貨幣的主旋律不變,新台幣升值的壓力就不減,這波奔至28元的「升」勢,就不會是終點,而是起點。

這波新台幣升值,不只是資金行情,更有經濟基本面支撐。

因為COVID-19疫情,大多數國家陷入「負成長」,但根據央行最新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仍有1.6%,相比之下,可算是「高成長」。

因此,台灣成為全球少有的資金「避風港」。國泰金投資長程淑芬指出,國際投資人在全球尋找標的,一來下檔風險要低,二來有穩定配息,三來進口、出口不要受到疫情太大影響,台灣市場盡皆符合,「資金流入台灣的因子,要比流出的多。」

雖然資金持續匯入台灣,可能帶來通膨,可是,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台灣通膨率幾乎為零,不用擔心熱錢湧入的後遺症,更成為新台幣升值的溫床。

不過,因美中貿易等環境結構轉變,下半年到明年初,新台幣不但兌美元走強,兌其他貨幣如果也呈現強勢,恐怕有損明年經濟成長率,央行勢必得出手,平衡「新台幣」和「貿易」這座天平。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15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不辦滿千送百、封館之夜⋯沒人潮的貴婦百貨,如何靠「倒著做」年衝百億營收
收入相等、都沒存款…5年過後,為什麼隔壁鄰居的財產卻比你多5倍?
美對台軍售,為的是讓台灣像刺蝟?專家揭背後作戰理念
讓股民搶破頭的股票又來了!汎德永業如何成為全球最會賣BMW的代理商?
「我帶著刀子,想殺了肇事者的兒子報仇...」鋼鐵爸決定完成孩子未竟的人生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鬆手「15年舊愛」回收219億
殺紅眼「房貸10年只要還1成」
錄取女員工又反悔 老闆要賠薪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先甘後苦 房貸族算盤要撥清楚
百億文創青貸 文化部「趕業績」?
特斯拉電池日、馬斯克說什麼?五大重點一次掌握
境外電商加入行列 雲端發票占比攀升至近3成
預防35%舉債警訊 財長如何超前部署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