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和平廠三合一循環經濟 創世界先例

工商時報【文╱郭亞欣】 「循環經濟」是台泥企業團發展核心,花蓮和平工業區的「港、廠、電三合一模式」更是最佳例證。配合政府水泥業東移政策,力求綠色永續策略,台泥在1996年、1997年建立和平專用港及和平電廠,同時在2000年和2001年完成和平水泥廠,開啟全世界首創水泥廠、火力發電廠及港口三合一的「循環經濟」運作模式。其中,和平港今年通過歐盟生態港第一階段認可,近二十年來,湛藍的天空,清澈見底的海水,肉眼即可看到海膽、熱帶魚等魚群,艷麗的珊瑚更是吸睛,還包括難得一見的軟珊瑚,有「和平大堡礁」秘境之稱。 台泥和平廠的三合一循環經濟,主打零廢棄物目標,礦山石灰石直接經由豎井後以全密閉式帶運機送至水泥廠,既減少汽車運輸成本,也避免汽車運輸產生的揚塵及廢氣污染排放。而水泥廠每年就近提供6萬噸的石灰石粉作為和平火力發電廠的脫硫吸附劑,供電廠減排後產生脫硫石膏成為水泥廠的主要原料之一。 和平火力發電廠產生噸煤灰廢棄物亦成為水泥廠水泥製造原料,一方面可使發電廠節省灰塘設置及其處理成本,亦避免一般燃煤電廠設置灰塘帶來的海洋公害問題,資源近距離循環利用,所有裝卸運輸均採用密閉式輸送,透過和平專用港為原料進口與產品輸出,無揚塵、無污水、廢棄物百分之百轉換成原料。三大廠區透過精密的設計和運輸系統互相供應製程所需之原料,成功達成「零廢棄」的目標。 如今的和平廠除了自身的循環發展之外,與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成功實現從碳捕獲到微藻固碳再到提煉醫美級化妝品原料蝦紅素及食品。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環保企業的角色轉變,這是保護地球的一小步,也是台泥綠色環保價值鏈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