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機:貿易制裁之輕難掩兩岸經貿大變局

蔡英文(右)在台灣總統府向佩洛西(左)頒授勳章後兩人互相鞠躬致意(台灣總統府發放圖片3/8/2022)
蔡英文(右)在台灣總統府向佩洛西(左)頒授勳章後兩人互相鞠躬致意(台灣總統府發放圖片3/8/2022)

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引起中國大陸的激烈反應,除了「圍台軍演」,還實施了一系列針對台灣的經濟制裁措施。

具體而言,包括暫停對台灣出口天然砂;暫停台灣葡萄柚、檸檬、橙子等柑橘類水果進口;暫停冰鮮帶魚、凍竹莢魚等產品進口;暫停超過百家食品企業的2066項產品進口,包括保健品、茶葉、餅乾等。

上述措施對台灣經濟影響幾何?隨著台海局勢的持續緊張,是否會牽連兩岸經貿交流,演化成一場「非對稱」的貿易戰?

更重要的是,從2008年開始,中國大陸通過自由貿易協議將台灣整合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供應鏈中,以期「以商促統」,這種策略是否在佩洛西訪台後徹底改變?

如何看待大陸的經濟制裁

受訪專家都認為,上述經濟反制措施對台灣經濟影響十分有限。

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這些措施對整體貿易影響極小,從份額上講,兩岸經濟聯繫主要在半導體和其他中間電子產品,因此,現有措施不會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改變台灣海峽兩岸的經濟聯繫。

台灣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中心主任徐遵慈也認為,這些反制措施對台灣整體出口影響不大,因為這次被限制的貿易額佔每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不到0.5%。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向中國媒體表示,大陸此舉並非「經濟制裁」,如果真要制裁,就會大幅減停自台灣的進口,「打痛」它,但目前這些措施還不算制裁,對台灣經貿影響也有限。

不過徐遵慈也表示,對於個別公司和個別產業,因為對大陸依賴較大,在個體層面影響很大,尤其食品行業,臨近中秋節,面對大陸市場都有備貨,可能因為這一輪限制而遭受損失。

換言之,此次反制,對台灣經濟整體影響較小,而特定產業痛感較強。

馬志昂據此認為,中國貿易限制措施確實針對民進黨控制選區所出口的食品或農產品,這些選區可能依賴中國作為一個重要市場。這可能是為了在今年11月即將舉行的地方選舉之前對蔡英文施加壓力。

徐遵慈則不同意這一說法,她認為,很多人覺得「以商逼政」,但實際上人的觀念不那麼容易改變,選民們不會輕易由綠變藍,或由藍變綠。

taiwan pineapple
大陸曾多次對鳳梨等台灣農產品實施進口禁令,但分析指出,農產品在兩岸貿易中所佔份額很小。

台灣有能力反制嗎

不過,在農產品之外,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則很有話語權。

「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依然十分依賴來自台灣的進口,尤其是芯片。」馬志昂稱,過去十年,中國在減少對關鍵部件的進口依賴方面取得的成績有限。以芯片行業為例,最近該行業爆出的醜聞和欺詐案,以及美國對芯片核心技術的控制,可能會阻礙中國在該領域的進步。

徐遵慈也表示,大陸實施的這些措施比較有針對性,挑選了台灣對大陸市場依賴性較強的產業。

「我覺得制裁不會擴大到中國大陸比較依賴台灣的科技產品、機械類產品等,因為對大陸經濟影響會遠大於對台灣經濟影響。這些中間產品和零組件輸入大陸,大陸的台商或者陸商做成製成品銷往全世界,如果制裁這部分,整條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

馬志昂表示,中國限制台灣科技產品進口,可能最終導致一場「慘勝」。中國是台灣最大的芯片出口市場,因此中國停止兩岸貿易,肯定會對台灣經濟造成大破壞,但代價是中國自己的許多產業也將受重傷,而此時中國經濟已經處於非常脆弱的狀態。

那麼台灣可以借由在芯片等領域的優勢對中國大陸進行反制嗎?

徐遵慈表示,台灣方面還是希望保持理性克制,經濟部也在小心應對,不希望擴大事態,使經濟制裁升級。

台灣政府的態度似乎也是考慮是否會有更多來自大陸的制裁,而非反制。比如台灣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近期對記者表示,中國大陸的積體電路最大進口來源是台灣,因此雙方「高度互賴」,預計中國對台灣企業實施更嚴厲經濟制裁的可能性非常低。

投行高盛的報告也佐證了兩岸的「高度互賴」。該行8月10日發佈的報告稱,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額中,約七成來自貨品類別編號為85的科技類產品,是台灣對其他目的地該類產品出口份額的兩倍。同時考慮到台灣在全球晶圓代工業務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對大陸科技產品加工貿易的廣泛參與,兩岸貿易任何廣泛的中斷,都會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科技供應鏈造成高度破壞。

兩岸經貿新階段?

雖然雙方互打貿易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受訪者認為,兩岸的經貿交流無疑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徐遵慈將兩岸經貿交流分成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1990年代,雙方經歷過95、96年的台海危機,經貿交流開始恢復,台商赴大陸投資,佔到台灣對外投資的七八成。

  • 第二階段從2001年和2002年開始,彼時中國大陸和台灣先後加入世貿組織(WTO),兩岸通過WTO的平台才開始有正常的貿易交流,2008年馬英九上台,推動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談判,兩岸在WTO框架之上,有更進一步的貿易優惠,台灣的數百項產品可以享受零關稅,對於台灣而言,中國大陸成為最大的市場,大陸方面通過單方面的施惠,希望「以商促統」。此外,2009年也是大陸開始來台投資和觀光客。兩岸經貿高速發展。

  • 第三階段,近幾年兩岸關係震蕩,去年大陸叫停進口台灣的鳳梨、蓮霧,使從業者危機意識提高,開始拓展多元化市場拓展。再加上目前大陸內部經濟結構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此外還有美中貿易戰,疫情等多重因素疊加,台灣對大陸的投資銳減,佔台灣對外投資份額從最高峰的85%下降到不足40%。未來5-10年,要恢復兩岸緊密合作的機率很低。

「但是還是需要看清楚,無論是中美貿易戰,還是兩岸關係震蕩,中國大陸還是台灣最大的市場,尤其對於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受益的業者,還是非常重要,即便想要拓展多元化市場也不是一朝一夕。而且韓國和中國大陸有自貿協議,由於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是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與東盟有自由貿易協定的五國所構成的高級自由貿易協定),日本也將在今年享受零關稅進中國大陸市場,他們都是台灣的競爭對手,因此兩岸貿易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徐遵慈表示。

在這個新階段,徐遵慈更擔心的是,軍演期間對台灣實質上的封鎖,對海陸空運輸都有影響,比如台灣進口天然氣,每周都有幾個船次,軍演這周就會影響能源進口,如果軍演常態化,是否會影響台灣的進出口,進而影響外資對台灣供應鏈的擔憂,使投資信心減弱。

地圖:中國2022年8月環台軍演
地圖:中國2022年8月環台軍演

從中國大陸的角度來看,兩岸經貿關係的新階段也頗為棘手。馬志昂表示,通過ECFA整合台灣經濟,對防止兩岸關係迅速惡化並未起到多大作用,也沒有改善大多數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中國的看法。對許多台灣人來說,支撐兩岸關係的政治和經濟因素是無法分開的——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用經濟上的甜頭來撫平政治或外交上的不滿。

這一點似乎不再奏效,香港和新疆發生的事情正在影響台灣人對中國的看法,此外,台灣政府現在看到了深化與鄰國(如澳大利亞和日本)關係的機會,因為這些國家正在重新評估對華關係。

「這對北京來說將非常令人擔憂,而且這將導致兩岸關係在未來十年變得更加緊張。」馬志昂稱。

唐永紅則向中國媒體表示,ECFA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籤訂的,如果民進黨當局否認「九二共識」,大搞「台獨」分裂活動,勾連外部反華勢力阻礙大陸的發展,體現了對台讓利的ECFA「早期收獲清單」,也就失去了繼續運作下去的正面意義。本來有利於台灣民生經濟發展的兩岸經貿交流,客觀上反而不利於反「獨」促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