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民黨黨主席選舉: 青年黨員是「天然獨」一代中的另類嗎?

出生台灣高雄左營海軍軍眷區的吳子俊16歲加入國民黨, 將滿三十歲的他說:「自己從未失去對黨的信心。」

「我認為國民黨最重要的是改革,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再把兩岸政策說清楚,一定會有很多人支持的,」正積極參與地方黨代表選舉的吳子俊向BBC中文解釋說。 吳子俊說, 對他來說台灣青年都算是中間選民,只要誰的政見好,青年族群都會支持,就像2018年,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有很多青年人支持他的政見。

祖父是隨國民黨來台的軍官,母親家族是客家人,吳子俊是所謂的「外省第三代」。因家庭背景他決定加入國民黨,之後陸續在該黨高雄市黨部擔任志工(義工),並加入高雄市議會前議長許昆源服務處工作、韓國瑜競選總統志工,目前是高雄市議會議長曾麗燕服務處秘書。

與被台媒稱為「天然獨」,也就是反對與中國大陸統一,台灣民族意識認同強烈的年輕一代理念相反,吳子俊告訴BBC,他認同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最近的說法,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對中華民國稱號及歷史十分忠誠。

然而,根據台灣權威政治民調機構政大選研中心調查,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國民黨韓國瑜拿下了525萬票,敗於蔡英文的817萬票。其中,20至29歲的支持率,國民黨僅有7.1%與民進黨差距近40%,換算成票數,國民黨在青年族群中輸了300萬票,幾乎是國民黨落敗的票數。

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邱師儀向BBC中文分析稱,國民黨流失台灣年輕世代支持,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國民黨一直將年輕人當作看板(背板)沒有在黨內「積極提拔」青年政治工作者。

邱師儀說,國民黨政治文化仍帶有傳統中國「宮廷」内鬥風格,也很權威,也讓年輕人卻步。他舉例,一些外省人背景的高層精英,政治性格都很自我為中心或高傲,很難彼此合作。

長期研究台灣政黨政治的邱師儀說, 國民黨的資深民意代表連任好幾屆,往往卡住年輕人參政空間,黨內内鬥後分裂則更深。

相反, 邱師儀說,執政的民進黨培養的年輕黨員反而是有「狼性」,所謂長幼有序、論資排輩的文化較淺。年輕民進黨黨員能在黨內初選時,以民意為依歸,去挑戰甚至拉下同黨資深前輩,但是黨內内鬥後,跨黨派選舉時能將炮口一致向外。

「同樣參與政治工作十多年,同樣年紀的的民進黨員已經在當市議員或立委,而同樣經歷的國民黨的年輕人,很多還在擔任地方服務處主任或立委助理」,他說。

不過,吳子俊則堅持,青年族群是中間選民,只要政策好,黨派不會是問題。

「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許多都是被懶人包(台灣稱簡化議題的網路文章)等帶風向,大家不太會仔細的看一些議題,國民黨在網路戰這一點蠻吃虧的。」他說。

前國民黨婦工會副主任,台評論家鄭佩芬則對台媒說,過去馬英九執政時期培養了許多年輕人,可以從沒有任何政治經歷一躍成為總統府發言人或國民黨內高層。 但馬英九卸任後,這些年輕世代不願到地方深耕,參與地方政治,只願意待在台北,造成人才斷層。

試圖改革

事實上,國民黨在去年總統大敗後,並非沒有思考到老化等問題的嚴重性。現任黨主席江啟臣在2020年參選黨主席成功,1972年出生,學者背景的他是國民黨建黨百年以來最年輕的黨主席。根據國民黨青年部的報告指出,在2019年之前,國民黨40歲以下有黨權(堅持交黨費)的青壯年黨員約有9000人。但在2020年增加到12,545人

在全台有高知名度,32歲的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是國民黨青年世代的重點人物。前總統馬英九在任時,開始受重用的她向台媒《關鍵評論》稱:「這些青年成為黨員可以參與黨代表、黨主席選舉,影響到黨的決策高層,更進一步有可能影響黨的路線。」

國民黨青年黨部的高為人接受BBC中文訪問時稱,她認為國民黨在去年總統選舉大敗後,開始在培養年輕世代下功夫。

拒絶被意識形態綁架

1991年出生的高為人3年前曾經代表親民黨參與台北市市議員選舉落敗。之後,她一邊創業,一邊關注公共事務,去年轉投國民黨並積極在該黨的青年部活動。高為人說,她的祖父來自山東省,1949年隨著國民黨軍隊來台,是所謂的國民黨老兵。在台灣認識了泰雅族原住民身份的祖母后,共組家庭。

她說,祖父及父親都是軍隊,自己也算是榮眷子弟。 「私人原因上我跟國民黨比較親近,我也覺得國民黨的百年經閲歷很珍貴及重要,對原住民的政策著墨也是最深的」。

但是,在國家認同及統(一)、獨(立)意識形態方面,高為人不願多說。當下任何一種統、獨立場或意識形態的重要性都比不上政策牛肉(務實的政策)。

「作為原住民,我是『台灣人』,這一點無庸置疑的。而我們手上的護照是中華民國,大家同樣熱愛這個土地,因此對於民族意識或統、獨立場這個問題不大憂慮,也希望不用單一個認同就決定所有議題。我覺得這是我們現在年輕世代對政治的看法。」

作為年輕創業者,高為人認為台灣不能一直被意識形態綁架,而與全球經濟脫鉤。譬如,她同意台灣的經濟與中國大陸相關,若兩岸關係不和睦,台灣的產業,乃至於許多遊走兩岸或想到對岸工作的年輕台灣人都有負面影響。

高為人認為國民黨是個必要的橋樑,國民黨的兩岸路線,更能與中國大陸溝通協商,避免現在敵對的態勢。

「九二共識」:從靈藥到包袱

事實上,這種模糊態度曾是台灣主流社會的取態並助國民黨在2008年重返執政。當年國民黨也一直得到台灣年輕世代的支持。

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深陷前總統陳水扁貪污醜聞。 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以58.45%的得票率當選總統;之後2012年,馬英九以「九二共識」為賣點,以51.%的得票率,再次打敗現任總統蔡英文。

當年,讓馬英九勝選的支持者涵蓋所有年齡層包括嚮往去或已經在中國工作的台灣年輕人。

彼時中國大陸政治環境寬鬆,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成為世界焦點,全球資金及港台人才湧入中國,美中關係和諧。同時,北京在對台政策上提出許多經濟投資優惠,百萬台商在中國就業定居,兩岸關係成為為國民黨支持者的定海神針。

台灣
超過六成的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然而,2012年習近平上台,1990年前後出生的年輕人,對於中國政權產生質疑,政治警惕性壓過對中國市場的渴望,「台灣認同」意識迅猛上升,被稱為「天然獨」的這一代開始與前代人有了隔閡。

2014年3月,馬英九政府力推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後引爆「太陽花運動」,大學生佔領立法院,震驚全台。 數十萬人上街遊行,要求國民黨收回條例。

2015年底,馬英九離職之前與習近平將在新加坡進行歷史性會晤,商談兩岸和平議題,卻沒有簽下任何實質協議,兩岸統一路線與年輕選民漸行漸遠。

2019年初,習近平向台灣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引發全台議論紛紛。同年,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韓國瑜的兩岸主張,受到年輕一代質疑,選舉大敗。曾是國民黨票房靈藥的「九二共識」,成為它的沉重包袱。

幾年前,台灣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撰文, 以「天然的最毒」譏諷台灣年輕世代的盲目台獨及親美,但後者和他們手上的選票逐漸成為左右台灣政治最關鍵重要因素之一。

2019年底,台灣《天下雜誌》民意調查1073位台灣公民發現,20到29歲的台灣年輕人有超過80%自認是台灣人,主張「台灣獨立」者超越「維持現狀」(status quo) ;同時超過50%的受訪者認為, 應對外自稱「台灣」而非「中華民國」。高達90%的人表示,「一國兩制」不適用在台灣,認為適用的人數僅2.8%。

邱師儀去年曾受國民黨邀請,擔任該黨「九二共識」政策的諮詢委員。他告訴BBC說,他建議國民黨先「擱置」而非拋棄」九二共識「,用其他兩岸政策贏回選民支持。但江啟臣採納這一建議後,旋即招致國民黨歷屆主席,包含馬英九及連戰的強烈批判國民黨在兩岸政策如何吸引年輕族群似乎再次陷入困境。

不過,高為人與吳子俊都強調,國民黨這兩年來的變化很大,給予年輕人參政的空間變大。他們彼此都認為,該黨只要將兩岸議題或相關政策說得更清楚,國民黨可以拿到年輕世代的選票。

「加入國民黨後,我發現黨內是真的放手讓我們去談實質的政策議題,沒有就禁止我們批評自己。即便是國民黨過去提出的政策,我們若覺得不好,都可以批評,」高為人解釋說。

「當然我承認,黨內有比較多權貴老派的問題,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是個包袱。我們在黨部裏面,也很辛苦的面對這個長來累積的問題。也因為是很老的問題,本來就需要很多時間及精力去處理。」她補充說。

吳子俊則告訴記者,在高雄,不少他的同輩朋友確實是"綠的"或天然獨,但他強調,大家不會就此彼此仇視,話題都可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