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史書美獲聘UCLA薩伊德講座教授

(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21日專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系本月宣布,聘任台灣籍學者史書美為「薩伊德講座教授」。史書美受訪表示,台灣研究在美國學界長期邊緣化,很榮幸獲此頭銜,希望爭取更多發聲空間。

以「東方主義」(Orientalism)學說聞名世界,後殖民研究大師薩伊德(Edward W. Said)影響美國人文社會學科深遠。史書美表示,能以薩伊德之名擔任講座教授,對學術工作是一大肯定。

史書美在UCLA任教27年,現為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與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致力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擔任美國比較文學學會(Americ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副會長。

台灣研究近3年在UCLA蓬勃發展,史書美是重要推手。她身為台師大校友,催生UCLA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台灣研究合作計畫,促成兩校研究生赴對方學校進修,在UCLA舉行台灣研究年會。

史書美在美創立華語語系研究,目的是打破「世界各地的華語和華人隸屬於中國」的中國中心主義框架,跳脫大一統概念,從多元角度出發,強調世界各地華人社群、華語文化的多樣性,為台灣學者、東南亞學者打開一個發聲的空間。

史書美從「學術正義」角度出發,凸顯台灣研究的重要性,「把台灣放回世界,以台灣為起點去理解世界」。她指出,幾十年來台灣不再是西方理論或中華文化的下游,發展出活躍的知識、文化與學術場景,學術正義的意涵就是「台灣演繹出來的特殊性,可以對世界的知識界有所貢獻」。

無論是在美推動華語語系研究、在UCLA發展台灣研究或回台參與台灣學者的「知識/臺灣學群」活動,在南韓出生、台灣念大學、學術生涯奠基美國的史書美坦言,為少數、邊緣發聲是她學術歷程長期關注的主題,這一點呼應了「薩伊德講座教授」的新頭銜。

史書美引用薩伊德提出的「現世性」(worldliness),說明學術研究與政治行動兩者之間難分難解的交纏狀態,文學、文化除了存在於紙上書中,具有文本性之外,同時會對現實世界發生交互影響。薩伊德身為巴勒斯坦裔美國人對以色列殖民巴勒斯坦的批判,就是最佳例證。(編輯:周永捷)10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