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戰略主動 學者:增進對美合作 介入影響中國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登及表示,台灣若想在美、中兩強前展現戰略主動,應掌握兩個「e」做法 (央廣記者王照坤 攝)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登及表示,台灣若想在美、中兩強前展現戰略主動,應掌握兩個「e」做法 (央廣記者王照坤 攝)


針對美中台關係未來發展,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登及今天(26日)在中華戰略前瞻協會舉辦的座談會上表示,台灣若想在美、中兩強面前展現戰略主動性,應掌握兩個「e」做法,就是持續與美enhance(增進)安全、經貿合作;而對中國則可透過engage(積極介入)的作為,有自信地發揮台灣的軟實力。#記者王照坤的採訪報導#

台大政治系教授張登及表示,台灣如何在面對美、中兩強時展現戰略主動,首先是對美國應採取「enhance」做法,持續與美國強化安全、外交、經貿等領域合作,對中國則應採取「engage」做法,就是對方雖用硬實力施壓台灣,但我方也應透過軟實力「建設性影響」對方。

張登及說:『(原音)中國大陸的engage,我認為不該是脫鉤的情況,我們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自信,所以這些地方很有可能有雙贏的機會,所以在安全、經濟方面,enhance我們跟美國的networking,但是在社會和經濟這兩個領域,我們還是應該要去engage我們跟中國大陸的關係,把它能在兼顧安全和主權的情況下,制度化地來去進行交往。』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表示,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等多項友台法案,但檢證這些法案的成效,唯一判斷標準在於行政部門的實踐,而答案取決於川普及其國安團隊的判斷,因為美國總統只要具備足夠的政治決心,就算沒有這些友台法案,也能達成所謂的突破。

李大中以實例分析指出,在沒有「台灣旅行法」之前,2000年有美國運輸部長史雷特、2014年有環保署長麥卡馨等閣員級官員訪台,而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尚未出現美國的閣員級、部長級官員訪台,目前最高層級到國務院助理國務卿,而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柯林克11月低調訪台,雖具一定程度指標意義,但仍不算重大突破。

李大中表示,包括簽署友台法案、對台軍售常態化、批准軍售案、軍艦高調通過台海、協助鞏固外交空間,以及高層官員不吝提及台灣在印太戰略扮演角色等做法,都展現對台政策的具體善意,但基本上美方仍是著眼於應對北京。

李大中認為,「親美」是台灣的必然選項,美國多年來的協助與支持,無疑是台灣安全與生存的重要屏障,但沒有人能否認維繫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因此,台灣應體認一個事實,就是美國對於我方的支持,並非對台灣任何特定政黨有所偏好,或是想在總統大選中選邊站,李大中說:『(原音)台灣的主流政黨,基本上「親美」是常數,不是任何政黨的專利,所以我認為,目前打的選戰最後關頭,兩黨的最大差異不是在於親美,重點在於誰能在親美之餘,基本上能夠穩固、拉住兩岸關係,不讓它往兵凶戰危的地方前進。』

政大外交系副教授盧業中也認為,台灣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美國都會基於戰略、印太策略以及台灣的民主等考量,持續肯定並給予支持。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