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技職畢業生闖德國,教你如何出國討生活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小敏 & 小貝 / 30+ 職行力

我是 Belle 小貝,來自台中神岡的普通中產家庭,家裡有四個兄弟姊妹。我是技職體系出身(台中家商)、台科大畢業,研究所回家鄉唸書(中興大學)。念研究所的時候想申請交換學生,但因為對父母親來說經濟壓力太大,所以瘋狂尋找獎學金資訊,也練就了一身尋找資訊的功夫。

在德國待了一年以後,我回台灣開始在外商工作。公司給我很多機會,讓我在不同的崗位輪調,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挑戰讓我發揮。謝謝老闆跟同事們的厚愛,讓我在專業上有所成長;工作閒暇之餘,自己也不斷進修語言。

坦白說,我並沒有感覺到其他同儕口中所謂「台灣青年的無力感」:可能因為我比較幸運、或者是心態比較不同,我在工作上一直有「新鮮有趣的任務」,倒是滿樂在其中的。但到了 28 歲時,心想自己應該要做一些改變與突破,也因為遇到了現在的先生,想要在生命中再多一些挑戰,試試看自己能否在國際市場上發光發熱、在 30 歲以前建立個人品牌與定位。

於是在 2018 年初,我決定出國求職,決定以後便開始動作:收集資訊、遞履歷、面試、申請簽證、解掉台灣房租的租約、辦理離職,然後再次到德國冒險去。當然,工作得做到最後一天,所以離職隔天,我就搭機來到德國冒險求生存。

歷經 3 個月的求職和學習德文後,我在當地獲得了兩份工作機會,2018 年 11 月開始我的海外職涯第一步。現在 2020 年,我 30+1 歲了,也從少女變少婦,目前任職於某跨國大型超市集團的子公司,成為一個在德國的「外籍新娘&職業婦女」。

「ㄈㄈ尺」也要有底氣,說走就走出國找工作去

24 歲時念研究所的我在德國交換,就此跟德國結下永遠斷不開的「孽緣」:當時是我第一次出國到這麼遠的地方,一切都很新鮮、也喜歡這個國家,因此那段時間沒事就學德文跟找實習,後來也順利在保時捷總公司的銷售管理部門待了半年──大家若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在天下換日線發表的文章。

後來,保時捷給我一個機會去上海為他們工作。但當時因為我想家了,也覺得在上海可能存不了錢,就回台灣畢業、然後申請上外商汽車公司的儲備幹部。那時候這家公司的面試好難喔!我面了大概 6 次,全台灣只有 2 個人錄取。

在外商汽車公司工作了 3 年,一切都很順利也有挑戰性,心中卻始終放不下德國,總會覺得「嗯!想回去德國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個正職,在那邊活下來,而且要活得很好!」儘管不時有這樣的念頭,台灣十分溫暖舒適、甚至有點太安逸的環境,還是經常讓我降低「豁出去追求夢想」的動力。

所以,後來會下定決心來到德國,還是因為遇到我老公(當時是男友),想說兩個人要一起在德國生活看看,我才想:好!我要說走就走、「洋腸而去」!(笑)

順道一提,我先生也是(德國的)技職體系出身,之前應《換日線》之邀,我也分享了他的故事和專業培養歷程,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不預設立場、不歌功頌德,認真看看「德國的技職教育」》。

「為愛走天涯」百百種,哪一種最省錢?靠自己找工作簽最省錢

當然若決定「說走就走」、「為愛走天涯」時,大家都會想很多方法:要嘛出國讀書、要嘛打工度假,不然就是學語言。然而這些對當時的我來說都不適合,因為機會成本太高了:放棄台灣的薪水加上當地的學費、生活費,對我來說並不划算;沒有選擇打工度假,則是因為德國當時的相關規定很嚴苛,甚至會要求你的工作時間跟薪資等,我認為對「非歐盟人」的我來說滿不公平的。

因此最後我決定:直接破釜沈舟、追求夢想一步到位,找德國的正職工作、申請工作簽。當時心想,如果我在台灣(找德國工作)完全沒結果,連面試機會都沒有,那就放棄去德國長住的念頭好了──因為就算到了那邊,可能也很難生存下來。

德國有一種特別的簽證,是提供給想到德國找工作的外籍人士專用的:它有點類似美國的 OPT 簽證,但效期只有 6 個月,跟在德國就學畢業後有 18 個月的找工作簽不一樣。同時規定在簽證期間,申請人必須要保證自己能在德國當地生活無虞,所以必須提供財力證明。

另外在申請人的學歷資格部分,要看所就讀的學校科系是否在德國教育部認可的資料庫內,沒有的話就必須要申請 ZAB 驗證(Zentralstelle für ausländisches Bildungswesen)。

我覺得辦理這個簽證較有難度的、並不是上述這些,而是「必須要有面試邀約」──換句話說,就是我必須要能說服德國企業的面試官:「我在德國有找到工作的能力,同時德國的企業對於我這樣的專業人才、是有相當需求的」;再來,提供的學經歷最好也都跟自己投遞的職缺有關聯。舉例來說:想轉換跑道到德國當設計師?但若你以前唸的是電機系,即使拿到德國企業的面試邀請,也很有可能被拒簽。

至於德文能力的話,最好是有一定程度,但產業領域也會有影響:例如若是理工領域,拿到的面試邀約也不要求德文能力,就相對沒有那麼嚴格;但如果你是商管領域,德文沒有到一個程度,就會很難說服簽證官。

想要出國找工作,先做一個 POC 投石問路

我必須很誠實地說:在台灣找德國的工作,真的比在德國當地找難很多。

因此,當時我在正式開始找工作之前,先花了一段時間規劃「怎麼找工作」:當時我的規劃是,自己最少要拿到 3 個電話面試機會,同時看看自己「可能可以」找到什麼工作、例如在什麼領域什麼職位我相對有較大的勝率──這對我來說,算是一個 POC (Proof of Concept)的概念。

之前也有前輩跟我分享過,為了不讓自己連第一關都過不了,其實有些「秘訣」可以使用:譬如有面試者會用網路上的工具,「創造」出一個當地的電話號碼──意思就是我人雖然在台灣,但申請了一個德國的門號,對方打這個號碼後會被轉到我的台灣手機上;再來就是地址,德國履歷通常會需要附上連絡地址,所以也有人會向朋友「借」一個地址,最好是求職公司的所在區域。後來我發現德國的公司,有一些 HR 真的會看求職者的地址,若住得太遠他可能覺得反正你也不會來,就真的直接把候選人刷掉了。再來,最好要有當地語言的履歷跟求職信,那時候我先自己寫好一份德文的,再請當時的男友幫忙看。

至於投遞的管道,我自己喜歡 Indeed 跟 LinkedIn,因為很職缺很清楚,更新也很快速。在投遞的秘訣上面,很多人會問要怎麼找「非德語的職位」,我的自己經驗是,最簡單的判別方法是職務描述(JD)的語言是否為英文(若是,相對容易青睞海外求職者外);或者看公司制式表單上填寫性別欄位的描述:若是 m / f (male / female),也比 m / w(männlich/weiblich)來得容易青睞外國求職者。

履歷就是你的備審資料,「放好放滿」就對了

在德國求職跟在台灣求職大不同:在台灣,現在大多數企業比較偏向美式作風,整份履歷以簡單扼要、呈現求職者的學經歷重點即可;但在德國找工作,有點像申請大學一樣,面試資料就是你的備審資料,附件越詳盡越好。

因為我已經有 B2 德文證照,所以在求職時德文和英文的履歷都有準備。首先,我會準備一個封面,上面有我的照片(要放專業的照片、不要放生活照),然後標明我想投遞的職位,下面附上聯絡電話和地址;再來第 2 頁起,就是放我的履歷表,這裏同樣大概一到兩頁即可,最長不要超過 3頁。

德文履歷我建議參考 Xing 這個平台,它是一個類似 linkedin 的平台,也有提供模板幫助你製作德文履歷;英文的話,現在有很多的工具(像是台灣比較有名的 cake resume 或 resume.com 等)會針對你的職位、經驗,幫助你美化履歷。我在台灣的時候沒有用,但後來因為找德國的工作不斷失敗,當時猜想可能是履歷的問題,就一直改。後來我覺得花一點錢美化自己的履歷,其實滿划算的。

再來,就是我的決勝關鍵,「履歷附件」了:我將所有的相關證照、畢業證書、成績單等等,都接在履歷表後面附上去,就很像大學推甄資料這樣準備,最後整理好做成一個 PDF 檔案。內容部分,最好呈現與職位相關的重點、並連結自己過去的經驗跟能力。譬如說你應徵業務,那麼寫自己會 coding 就顯得不相關;但若你說明自己有 coding 的能力 、並且為公司導入像 Techsale 的角色,就能加分了。

其他德國求職跟台灣比較不同的,還包括「期望薪資」的呈現:德國企業習慣應徵者先將期望薪資寫在 cover letter 內,這點是跟台灣比較不一樣的。

此外,這邊也很重視「實習的證書」:通常實習結束,主管都會跟實習生面談,HR 也會把主管評語轉換成一些「通關密語」,所以最好問問 HR 領域的朋友,看看自己在這個單位的評價是好或不好。

其他還有像是德國的評分制度是跟台灣「相反」的:1 分反而最好,5分反而最差。不過大部分的時候,實習評價多會落在 2 分跟 3 分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到了德國企業的面試階段,面試官非常看重我在德國企業(保時捷)實習時的評論,我在台灣外商公司的 CEO 和直屬主管的推薦信,反而沒有太大的幫助。在之前的 Podcast 中,小敏也談到她當時拿到客戶 Apple 的推薦信,但最後其實效益也不大。

所以如果有機會在德國企業實習,千萬不要忘記離開的時候要一份推薦信,對於未來在當地的職涯,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薪水怎麼開?開高不開低

當時在台灣的時候,我問過在德國工作的朋友,他們有給我一些建議。另外可以透過一些網站像是 Glassdoor, Kununu、或透過 Stepstone 的每年薪資報告,了解自己應徵職務的薪水大致會落在哪個區間。另外,工作地點跟區域也會有影響,像是「北德」跟「南德」,年薪差距可能高達 5000 歐元到 10000 歐元。

另外要注意,在德國大家談薪資的時候說的都是稅前(Brutto)而不是稅後(Netto):原因是每個人扣稅的額度可能都不同,例如因單身或已婚而有差別。

關於薪資,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評斷標準,因此建議可以先開高一些、或者用間距呈現:不用過於擔心「開價過高直接被刷掉」,如果公司有意願聘用,在面試時還是會再談過的。

在我的經驗中,有幾個公司在面談時說我的期望薪資太高,問我願不願意接受他們開的薪資;有的公司則是說我寫低了,但他們最後給我的薪資不會太差,仍會在一個標準之內。

這邊有一個標準給大家參考一下:商管方面,第一份工作大約都在年薪 35,000 - 45,000 歐元這個區間,依地區跟職位有所差別。

有限時間、有限金錢下,透過模組化投履歷提升面試機率

因為我當時簽證效期只有 6 個月,為了盡快找到工作,我很清楚自己不能只鎖定少少幾個目標。於是,我把自己過往的經歷重整了一番,透過之前在台灣找德國工作的經驗,確認出適合自己、同時勝率較高的幾個領域去投遞。同時,客製化且標準化我的履歷跟 cover letter(Anschreiben)創造一個模板,在這幾個領域內設定一個目標、每天至少投一至兩個職位。

當時,我每天早上去語言學校再進修德文、下午投履歷,晚上讓自己跟伴侶好好相處,週末時候也盡量到戶外去走動。盡量讓自己在找工作時,生活中的質跟量能取得平衡。

當時因為父親生病,所以當然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心中也有很多掙扎的地方。最後我對自己說,父親正努力跟病魔對抗,自己沒理由不用盡全力──只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抓緊時間達到目標。

在這段找工作的過程中,當然收到過很多拒絕,甚至還受過欺騙(還是來自台灣的公司,讓當時的我很沮喪)。但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在離簽證到期的最後 3 個月內,我收到了兩份工作的 offer,一年後轉職到現在的公司,工作環境也很國際化、蠻符合我當時設定的目標。

在德國辦公室討生活

因為我曾經在德國公司實習過,所以對我而言德國職場的「文化衝擊」是還好,唯一我較不習慣的,是跟德國同事吃飯:即使到了現在,跟德國同事吃飯還是經常讓我覺得很痛苦──因為同事們都吃很快、吃飯的時候不講話,氣氛實在讓我難以習慣。我在台灣吃飯已經算快的了,但在這裡常要讓同事等,反而感覺很尷尬,心想倒不如自己慢慢吃飯就好,不要一起擠到「飛牛牧場」去覓食。

至於在辦公室文化中明顯感受到,我自己的個性沒有其他同事那麼「積極」:多數同事不論開會、工作,不管會不會,好像「話都要說很滿」,就像是我們說的「刷存在感」那樣。這跟在台灣時「七分努力工作、三分刷存在感」相反;這邊反而有點像是「七分刷存在感、三分認真工作」這樣。

這個狀況,我自己覺得在之前待的新創公司更明顯:畢竟每個人都必須要在公司中有所貢獻,才能讓公司活下去。

轉職到現在的公司後,我也學著改變自己對於「敢言」的心態:過去自己顧慮太多、不太敢發言的個性,在這邊強迫自己糾正過來,改為盡量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跟想法──若這件事對公司是有利的、有幫助的,並不只是為了自己,為何不勇敢地說出來?現在公司的大小會議上,我多會直接提出來自己的看法。這一個「敢言」的態度,是我在海外職涯中最大的突破跟收穫。

「忠義難兩全」,家庭、夢想跟伴侶難平衡

28 歲到 30 出頭的這段時間,大概是我人生 30 年當中,「難度最高」的兩年。聯考、失戀這些再怎麼難,相比之下都沒有這兩年來的難。假設失戀跟聯考是「東勢林場」的高度,那兩年根本就是「合歡山」。

回顧在決定出國那段時間,原以為父親身體已經好轉了,自己可以放心闖一闖、順便跟伴侶磨合磨合,但在海外找工作那段時間,每天腦中仍都是天人交戰、夜不成眠,時常伴著眼淚入睡。心裡一方面有對不起家人的濃濃罪惡感,另一方面自己不認輸的個性,也覺得更不能就這樣空手而回。最後只能夠把這種罪惡感轉變成動力,繼續咬牙前進。

簡而言之,不能給人家看衰:父親努力對抗病魔,我只是區區在海外找個工作,沒什麼好找不到、沒什麼好沮喪的。

入職之後, 幸好公司很彈性,工作可以帶著走,我後來開始長達近一年的「空中飛人生活」,每個月來回台灣德國之間,連在德國婚禮公證後,也是一週就立刻回台灣去了。

30 歲理應是人生的精華時刻,但面對家人病痛和我心裡的渴求,我卻不知道如何妥善拿捏,只是盡可能努力地平衡每一件事情。自己做得或許不完美,但我真的盡了最大力量,去照顧家庭跟我的職涯。

現在回首,如果當時我沒有做這個決定,可能不會和我的先生走在一起,也因為現在有 Covid-19 疫情的關係,我不可能來到德國,也不會有這段故事。當然,我不會鼓勵所有人都做跟我一樣的事情,反而想藉由自己的例子,提醒大家出國工作的決定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不論是「追求夢想」或「為愛走天涯」,在與家人的相處時光、台灣既有的生活之間做取捨,沒有絕對的答案,端看哪一個對你而言比較重要。

2020 年,兩年過去了。我在這邊建立的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圈,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而不論你的選擇如何,都祝福你。未來也請你一起和我們一起冒險,當自己的「職行長」。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我的 30 歲,艱難卻不無力:一個台中技職畢業生,來到德國成家立業的真實心路歷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德國漫漫求職路──海外競爭的殘酷現實中,只能靠一顆強大的心臟堅持走下去
追求「夢幻」薪資與福利,背後說不盡的辛酸血淚──北歐求職甘苦談,六個真實案例

作者簡介:

小敏 & 小貝 / 30+ 職行力,為什麼叫「30+ 職行力」,因為我們兩個女孩兒小敏與小貝都超過 30 歲了,覺得從以前到現在,也都是很有「執行力」的人,遇到困難就是去突破它,希望這股「執行力」能夠展現在「職場」中,大家可以做自己的「職行長-CEO, Career Executive Officer」。同時,我們也面臨年紀上的徬徨與轉變,但想告訴大家 30+ 是個很棒的人生階段,應該要學習勇敢地擁抱享受這個 Moment!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美國史上最玄大選究竟鹿死誰手?
運安會報告出爐 台鐵制度改善有轉機嗎?
民進黨倒大霉,國民黨走運時?
請外交部立馬公布人證與物證
習近平對台除了情緒發洩,已經黔驢技窮了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