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的困境:自由、公平、透明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個人研究非洲政治多年,並曾擔任國際觀選團成員,實地觀察非洲國家的多黨民主選舉。每次在選舉前,當地的中央選舉委員會或國家選舉委員會都會向來自歐盟、非洲聯盟、非洲區域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的國際觀選員進行簡報,國際觀選團的總召也會做出回應,並強調符合民主選舉可信的三個要件,就是自由、公平、透明。

所謂的自由,就是具資格投票的選民有權登記,且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況下自由選擇支持心儀的候選人。選民無須擔憂遭到來自政府或不明勢力的恫嚇,無法有自由意志行使投票權。

公平則是指所有政黨擁有同樣的權利參與選舉的競爭、爭取選民的支持,並舉行造勢大會,不受媒體的偏頗待遇或是來自中選會所設的障礙。同時在計票的過程中不會因?有作票而出現不公平的結果。

最後透明,指整個投票和計票的過程是透明可以信任的,不會出現無資格投票的選民混入投票,也沒有選民重複投票、甚至是死人投票的情形。若選舉有爭議,所有的選票是可公開驗證的。

自由、公平、透明這三個評估民主選舉是否被接受為可信的檢驗標準,當然也能用來檢視政府運作是否符合民主。以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所列舉的自由來看,一個民主國家的自由涵蓋宗教、言論、新聞、集會和請願等層面。若是以個人能在公開場合或是社群媒體表達意見來看,台灣的言論自由似乎不受限制。不過,若因不同意見的發表或對政策做出批判,就遭到網軍的圍剿或國安單位的關切,讓部分人民心中有個小警總,我們就沒有充分的言論自由。

至於新聞自由方面,國家傳播委員會(NCC)透過換照對電子媒體的審查是近年來引發爭議最多之處。台灣電視新聞的品質不能反映我們的民主進程,當然令人擔憂,但更嚴重的是,許多電視台的部分收入是靠政府的標案或廣告而來,因而出現自我審查的情形,更是有損第四權的獨立性。

台灣人基本上擁有集會和請願的自由,不過若集會和請願的訴求並非政治正確(支持傳統婚姻或是使用核能),許多電子媒體基本上不做報導,或輕描淡寫帶過。同時政府用大量拒馬將民眾隔離,或假裝聽不到,基本上就已表達不願意回應的立場,讓這些集會或請願徒具形式,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民主政治的公平不僅指所有政黨擁有同樣參與選舉競爭的權利,同時在選舉結束後的政治資源分配上要儘量做到公平合理,不至於過度偏袒同黨的地方政府,或是支持執政黨的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媒體及私人企業等。台灣民主政治的公平性可能是目前受到較多質疑之處。

最後,若將選舉的透明要求作為衡量民主政治的檢驗標準,這可能是當下執政黨備受非議之處。從國際疫苗的採購價格、3+11隔離時間、疫苗注射順序,以至於高端疫苗的授權,不是沒有會議紀錄,就是紀錄涉及國家安全利益不得公開。一個資訊不公開、缺乏透明度的政府,就很難受到監督課責。政治人物無需為決策負責,隨之而來的就是濫權,以致於民主政治的崩壞。

雖然一些觀察家對於台灣民主選舉是否做到「自由、公平、透明」持保留態度,但基本上這個程序還沒有讓選民因為對過程的不信任而產生疏離感或冷漠。倒是我們民主治理的發展,因為部分的自由已經受到折損,公平性更是在執政黨壟斷各項資源和掌控多數媒體的情況下,受到質疑。如今,傲慢的官員竟然無視預算的公開透明和國會的監督,讓台灣過去30年的民主轉型、甚至是民主鞏固的優異表現遭到逆轉,逐漸走向令人擔憂的「民主威權主義」了。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