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評效率差 技師公會點出5大問題

工商時報【彭暄貽╱台北報導】 台灣環評制度師法美國,立法實施已逾23年,對於提升環保理念及預防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干擾雖有成效,但近10年來因制度本身及執行缺失,環保與經濟並未同時帶來正面提升,不只造成社會內耗,更嚇跑重視環保的國際級投資業者。 為此,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昨(26)日特地針對澳洲、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環評相關規定及環評審查案例舉行論壇分享,期盼藉此探討台灣環評制度執行的扭曲、缺陷。 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認為,制度缺陷及執行偏差是台灣環評效率不佳主因,而獨具否決權、無量化標準、只評負面、無信賴保護及時程冗長更是阻撓的五大問題!如何化解台灣當前環評制度沒有量化標準及不確定性太高,實為突破投資卻步、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 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表示,據環保署資料顯示,環評申請案件逐年持續下降,從每年100餘件降至不到20件,通過比率也逐年下滑;2011年後情況更加嚴重,投資規模較大須進入二階環評的,在2010年到2016年間甚至無任何一案通過。變更案審查亦有類似情形,多個重大投資案因環評未能通過或耗時過久而延誤商機,產業被迫面臨外移另尋生機之窘境。 比較台灣與美國、澳洲及日本環評制度的不同點,台灣環評委員會獨具否決權、審查沒有明確量化標準、民眾可參與審查,激烈質疑的就變成評估的重點,缺乏環境工程技師、居民、勞工及其他公眾意見,審查意見不斷反複提問,甚至通過後之環評監督還可要求業者履行更多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