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認養人赴菲見資助童 NGO長期援助成外交軟實力
有些生澀地學習用中文,說出感謝的話。10月上旬在菲律賓甲美地省,一群孩童緊張又興奮,期待與來自台灣的「家人」初次見面。
另一頭,這群飛越巴士海峽、跨越1200公里距離的贊助人,同樣開心又激動,準備和他們的「小孩」第一次接觸。
這是家扶基金會從2019年設立菲律賓中心後,首度讓台灣認養人與資助的菲律賓弱勢孩童見面。過去3年多,台菲因為疫情國門緊閉,延宕了相會的時機,但是並沒有切斷雙方的緣分。憑著手中的拼圖,他們馬上認出異國的家人。
39歲的謝珮君在過去9年多,已經認養過6個國外兒童。不只定期捐助,她也想要跟認養的孩子實際接觸。
台灣認養人謝珮君表示,「見面讓我去更了解他們當地的生活情況。」
謝珮君資助的兒童叫做奈拉,今年8歲,一家五口的經濟來源,只有父親每個月不到8000元台幣的收入。但是貧窮限制不住孩子的夢想。
菲律賓8歲孩童奈拉提及,「我會畫畫,我想當老師。」
台灣認養人謝珮君指出,「她過往會寫信給我,會讓我知道她的學習狀況或是生活狀況,但是親自見到她之後,會更加地靠近她,知道我長期以來分享資源的一個小朋友,就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
菲律賓8歲孩童奈拉說道,「謝謝你。」
人口超過一億的菲律賓,有3成左右的孩童像奈拉一樣,生活在貧窮線下;33%的兒童營養不良;285萬名15歲以下孩童,因為經濟困難無法上學。而協助貧童接受教育,正是台灣家扶基金會在各國進行援助的重要目標之一。
台灣認養人林麗卿兒子錢允中表示,「我希望她(林麗卿)資助的這筆錢,能夠對你的人生有更多的幫助。」
菲律賓14歲少女克莉絲汀說道,「我想謝謝她(林麗卿)。」
高齡87歲的包德慈,為了見到認養的9歲男童達文,生平第一次到菲律賓。包德慈說,她自己年輕時也是家境清寒,半工半讀完成學業,了解貧困的日子有多難過。
台灣認養人包德慈指出,「可以幫助別的兒童,這是我人生向上天報告,最驕傲的事情。」
菲律賓1975年跟台灣斷交後,雙方關係一直忽遠忽近。經貿上,台菲交流頻繁,雙邊貿易額超過百億美元,彼此都是對方重要的貿易夥伴;但政治上,菲國因一中原則與台灣保持距離。而台灣的社福團體,無形中扮演台菲關係黏著劑的角色。
台灣家扶基金會前執行長何素秋表示,「NGO非營利組織也算是台灣的一個軟實力,因為它沒有政治,沒有宗教的元素在裡面,我們就是純粹人道援助,所以他們的政府非常歡迎我們進來服務。」
走入火山村、深入貧民窟、跟偏鄉在地組織彼此合作,台灣NGO的軟實力,正在菲律賓慢慢深化。
而對接受援助的孩童來說,捧在雙手的,不只是一雙鞋、一個包包,而是跨越國界的善意。這份善意將陪伴他們成長、自立,成為人生中可貴的助力。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荷蘭11/22國會大選 首見4政黨政見納入台灣
京都傳統木造町屋漸消逝 轉型民宿台人亦投入經營
台灣認養人赴菲見資助童 NGO長期援助成外交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