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科技展 聚焦防疫、AI、細胞治療3亮點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3日電)台灣醫療科技展登場,聚焦科技防疫、人工智慧及細胞治療。新光醫院運用科技監控疑似個案生理參數,降低醫護感染風險;花蓮慈濟宣布展開脊損患者細胞治療,患者可望擺脫輪椅。

2020年台灣醫療科技展在南港展覽館登場,由550個機構與企業、150個新創團隊攜手展出醫療健康新科技,綜觀全台各大醫院展區,主要聚焦在科技防疫、人工智慧及細胞治療3大亮點。

科技防疫方面,新光醫院導入非接觸式生理照護系統,可即時監測病人心跳、體溫等健康狀況。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今年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以來,所有疑似個案都須收治在隔離檢疫病房,醫護人員為了替病人量體溫、給藥,一天至少要進出病房12到15次,每進出一次就得耗費一套約千元的隔離衣。

洪子仁說,3月導入這套系統後,系統會自動監測病人心跳、體溫,一旦有異常也會發出警訊,將進出病房次數降至6到7次,若病人離床時間過久也能即時發現,避免發生意外,並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

疫情期間,各大醫院不得不耗費大量人力,管理病人旅遊史、訪客實聯制、監測體溫與口罩等,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2月啟用「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協助醫療院所完成第一線門禁管制功能。

因應疫情期間遠距醫療需求,彰化員榮醫院以5G智慧眼鏡替蒙古弱勢病患進行遠距醫療,讓遠在台灣的醫護人員可以透過蒙古醫師第一人稱視角,了解患者狀況,並協助做出診斷,預計年底將運用5G智慧眼鏡,以視訊方式進行台蒙義診、會診及醫療會議。

人工智慧導入醫療診斷已成國際趨勢,台大醫學影像與數據人工智慧實驗室(MeDA)主持人王偉仲與台大急診團隊研發出「PXR即時危險自動偵測系統」。王偉仲說,急診患者正因情況緊急,醫師必須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資訊、做出診斷,但以往光是照X光到判讀完畢,至少就得花40到60分鐘。

王偉仲指出,未來有了這套系統,醫護人員只要利用可攜式X光機拍下患者影像,就能透過無線網路直接傳送到醫師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同時透過AI判讀是否為鼻胃管、氣管內管、中央靜脈導管錯置,還是有肺結核、氣胸或肺炎,讓醫師診斷更快更精準,預計明年中旬前將導入臨床使用。

國泰醫院則在急診導入敗血症智慧決策作業系統,透過病人生命徵象、查核表,算出敗血症引發器官衰竭風險,據醫院統計,導入這項AI系統後,可將病人總住院時數從240小時降至228小時,急診敗血症病人死亡率從18.5%降至5.7%。

很多人就醫面對醫師一連串衛教後,回到家常不知如何向家人再說一遍,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開發出「AI智慧語音衛教」系統,透過遠距平台強化衛教溝通。

細胞治療方面,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宣布獲衛生福利部核准,將針對脊髓損傷患者展開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計畫,根據國外臨床試驗,有高達50%機會幫助全癱患者,讓脊損患者有機會擺脫一輩子坐輪椅的命運。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來建置南台灣首家細胞治療中心,病人不必再遠赴外縣市或國外求醫。(編輯:管中維)1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