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陸棲動物紅皮書出爐 這個奇特的蝙蝠全台僅50隻!

農委會特生中心公佈與林務局合作2年完成的台灣所有陸域脊椎動物5個類群、共617種動物受脅狀態的評估,其中15種列極危;而受脅物種數計105種,約佔17%。

 

根據《中央社》,617種受評脊椎動物中,包含陸域哺乳類80種、鳥類316種、陸域爬行類89種、兩生類37種與淡水魚類95種。列為極危的15種脊椎動物包含陸域哺乳類的台灣狐蝠與歐亞水獺;鳥類有青頭潛鴨、環頸雉、林三趾鶉、黑嘴鷗、琵嘴鷸及黑嘴端鳳頭燕鷗;陸域爬行類為金龜;兩棲類為南湖山椒魚與豎琴蛙;淡水魚類為日本鰻鱺、溪流細鯽、巴氏銀鮈與蘭嶼吻鰕虎。

 

什麼是「極危物種」?

 

根據維基百科,列為「極危」表示該物種當前面對的威脅及危機等級最高,僅次於滅絕及野外滅絕。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嚴格定義為該物種的三個世代曾在過去、或將會下降80%以上。

 

IUCN未進行大規模及針對性的研究及調查前,不會輕易評定某物種為滅絕物種,有不少久未發現或被多數人認為已滅絕的物種會被列在極危物種之中,如白鱀豚等。

 

曾消失30年的台灣狐蝠

 

如上所述,有些動物曾久未發現、卻又不敢斷定是否滅絕常會被列入極危物種,台灣狐蝠就類似如此。根據《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報導,台灣狐蝠曾消失近30年,但2006年在龜山島發現族群,爾後又零星發現於野柳、台灣東部等地。

 

台灣狐蝠與一般蝙蝠不同,不會發出超音波,也不住在洞穴裡,而是棲息在樹上,主要以果實、花朵和嫩葉為食,又稱食果蝙蝠。農委會林務局技正林華慶曾提到,台灣狐蝠在熱帶海岸具有拓殖的功能;狐蝠排出的糞便有助於傳播種子,是熱帶海岸地區重要的植物授粉者。

 

台灣狐蝠的族群數仍十分微小,根據《自由時報》,全台粗估不超過50隻,若民眾發現其蹤跡請勿公佈發現地,以免被不肖人士盜捕。

 

(首圖為示意圖,非台灣狐蝠;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