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EMBA二十餘載,如何轉型拚未來?

台灣EMBA二十餘載,如何轉型拚未來?
台灣EMBA二十餘載,如何轉型拚未來?

自從台大於1997年開設EMBA課程以來,全台各大高等院校先後跟進,企業領導人或高階經理人趨之若鶩;然而,EMBA課程風行台灣二十餘年,如今面臨轉型關頭,該如何指引台灣企業在世界上走得更長遠,正是眼下亟需重視的問題。

文/張彥文

1997年,台大管理學院開辦台灣第一個EMBA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隔年,政大EMBA開辦,從此二十多年來,掀起台灣高階經理人與企業主修讀EMBA的風潮,並形成一種特殊的台灣文化。

台灣目前有超過五十所的學校提供EMBA碩士學程,一年招收人數超過三千七百人,勢力龐大。

學程方興未艾四大主因

許多上過EMBA的人,會把某某大學第幾屆EMBA,印在名片上,代表一種身分。彼此見面時,即使就讀不同學校EMBA,也可以有不少共同話題。若是同校校友,那就是「自己人」了,關係馬上大不同。

專家分析,EMBA會在台灣流行起來,主要有幾大原因。

一、提供學習管理的場域

許多人當上高階經理人甚至創業,成為企業負責人,卻從來沒有一天學過管理課程,完全靠自己摸索,土法煉鋼一步步升上職場巔峰。

這樣的主管比例非常高,EMBA提供一個專業學習的機會,能幫事業有成的人補上一個財經企管的架構,當理論與實務相遇,有機會幫助他們更上一層樓。

二、學習如何做決策

對企業主管來說,在對的時間做對的決策,一直是艱巨的挑戰。幾乎全台灣的EMBA均強調個案情境學習,就是學習如何做決策。

三、拓展人脈與視野

常有人說唸EMBA就是「吃飯、聊天、交朋友」。這雖然像玩笑話,但也說明了讀EMBA的重點就是拓展人脈。學員都是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在公司是他說了算,但進到EMBA,一律平等,有機會聽到各行各業的聲音,能吸收許多課本上無法獲得的精華。

而且,各校EMBA都很重視交流,前後屆的要交流、班際之間要交流、甚至境外班都要設計專門的活動讓大家互相認識,成為有用的網絡。

四、老師與校友成為解決問題的良師

商管教授與EMBA成員間,長久下來,也成為緊密連結的網絡,很多人會成為至交,遇到經營問題時,會找老師或同學校友討論。

台大EMBA執行長劉啟群表示,曾有長期在大陸經營事業的高管說,以往都以為自己很了解大陸市場,但唸了台大復旦班後,接觸到很多當地的高管,才發現自己很多事情都想錯了,也發現到很多過往不曾想過的問題或角度,讓他覺得念EMBA價值連城。

亟待轉型三大方向

不過,EMBA在台灣發展超過二十年,已面臨轉型壓力。主要原因是,許多想念書的企業高管多已念過,學生來源有減少趨勢,加上經營環境巨變,未來該如何轉型?

一、課程需與時俱進、不斷提升

政大EMBA執行長黃國點出,管理學院必須與時俱進,例如,不少學校EMBA採取套裝課程,產銷人發財包套通吃,幾乎大家修的課都相同,只提供少數選修課。

這種做法可能是為了節省成本,但已不適合變化快速的經營環境。

他強調,EMBA不應視為一般研究所,須賦予更大的彈性和選課自主權,讓學生依照需求調整。政大EMBA已開出超過一百門課程,就是希望提供更客製化的學習機會。

二、應強化與在地產業連結

與在地產業連結,也愈來愈受各校重視。成大管理學院就是如此。

成大管理學院院長黃宇翔表示,南部的產業生態,跟中北部有很大不同,是由許多中小企業組成,例如,遊艇、螺絲、車用零件等。螺絲製造領域中,甚至近七成企業主都是成大EMBA的校友。

這些企業需要的訓練,就和中北部大不相同,他們可能更需要關於創新創業、企業多角化經營、接班傳承這類的課程,也希望學校能協助引進更多的產學合作或資金。

台南最著名的蘭花產業,就是由成大生命科學系協助養殖技術,管理學院協助推動商業模式及國際市場,讓蘭花不但進入餐飲和文創領域,還有機會與歐洲市場接觸,是學校連結在地產業的絕佳範例。

三、多元化、國際化、走出台灣

台灣的管理學院花了很多時間推動國際化,EMBA更是如此,包括海外參訪、訪問學者或學生交換、海外學程等。只是學生來源仍多來自台灣,不夠國際化。黃國認為,如果EMBA課程能夠有更多其他國籍、文化、背景的學生參與,對台灣企業家在跨國管理上的思維會更有幫助,這也是國內比較欠缺的部分。

黃國進一步指出,東協國家應該是很好的發展方向,台灣如果能夠善用其成員國的資源,嘗試招收當地一流的企業家就讀,未來課堂上的成員,就不會只限於說中文的企業家,而真正能有跨國、多元的交流及合作機會。事實上,政大EMBA正推動一個與上述做法相關的計畫,希望推出時能讓外界耳目一新。

劉啟群指出,全世界大學現在都把管理學院視為發展的核心,像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新建完成的管理學院大樓,耗資兩億美元,且座落在校園中央,這意味著商管學院應該是一個整合大學資源,落實創新創意的地方。

而EMBA更應該是關鍵,陪伴和鼓勵高階經理人在管理知識、人脈拓展、國際交流和企業發展上的成長,創造台灣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更多內容請見2020年8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小員工啟動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