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是第一個把作業員、工程師撤出工廠的」 一場疫情如何讓護國神山製程再升級

「去年爆發疫情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驚嚇,因為當時5奈米製程正要衝量,但海外設備商的工作人員卻沒辦法到台灣來。」台積電副總經理王英郎在今(27)日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首次線上年會上,分享這段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在去年年初台灣首度遭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時,正好是台積電的5奈米製程準備要衝量的時候,過往在製程衝量的過程中,相當仰賴來自美國與荷蘭的設備商工程師,飛到台灣來協助機器除錯,但因為疫情進行邊境管制,一度讓台積電擔心影響5奈米製程推展進度。

一場疫情逼台積電加速數位化 外籍工程師不用飛就能來台裝機

「還好,人總會找到出路,這場疫情讓我們加速數位化。既然生產EUV(極紫外光光刻機)機台的荷蘭人不能來,我們就用擴增實境(AR)的方式,讓荷蘭工程師人在荷蘭也能來台灣工作,幫台積電裝機、除錯,幫忙排除困難。」王英郎這樣分析。

更讓王英郎意外的是,儘管是被疫情逼著不得不加快數位化的腳步,但他最終發現,數位化竟有三大優勢:快速、一致、沒有失誤

首先,因為裝機不用等人從荷蘭飛來台灣,所以更加快速;其次,過往因為每台設備由不同的工程師裝機,有時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如今透過數位化卻讓機台標準更一致;最後,系統比人更勤勞且沒有失誤。最終,台積電5奈米製程不但沒有延宕,衝量時做得還比7奈米製程更成功。

王英郎也透露,台積電現在5奈米製程的參數都是電腦在調,不是人在調,機器還能預測晶圓的哪些地方可能出錯,過去工程師可能花一周都做不完的偵錯工作,透過數位化、AI系統大約只需要30分鐘到1小時就能完成,也因此王英郎指出:「台積電是第一個把作業員、工程師撤出工廠的,目前廠區內唯一需要的設備工程師,且現在是透過虛實整合的方式,只要一個設備工程師在裡面就好。」

也因為有這樣的突破,儘管市場擔心台積電未來到美國、日本設廠可能找不到如台灣一樣優質的人力,但王英郎卻認為:「到美國、日本設廠,其實從台灣就可以控制,不需要真正有很多人到那麼多地方去,這點跟過去很不同。」

數位轉型推波助瀾 人才在台灣就能拿國際級薪水

對此,Google前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也附和王英郎的說法,指出自己當初成為Google在台灣的第一號員工時,就是用遠端工作的模式,如今因為疫情的關係,美國有約近半的勞工採用複合式的工作模式,不一定要進辦公室,「現在因為企業數位轉型的推波助瀾,人才不需要離開台灣,就可以拿國際級的薪水。

在會中,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也分享了自家公司的數位轉型經驗,「我在2011年規定,往後除了在洗手間以外,其它地方都不能用紙、都要數位化。」

此外,日月光也開始積極將工廠轉型為關燈工廠,從一開始的困難重重,到後來配合廠商與工程師因此發現許多過往沒有注意到的盲點,因而改善了後續的客戶體驗、造成商業模式改變,也提升了營運效率。

日月光年底前將擁27座關燈工廠 產能約佔總產能1成

如今,日月光的關燈工廠產能已經來到總產能的1成,今年底預估將可擴增到共27座關燈工廠。

整體來說,吳田玉對台灣半導體整體產業的數位轉型很有信心,「為何台灣半導體在全球能大贏?在過去19個月因為疫情的關係,生態系統又贏更大?就是因為有群聚效應,廠商能彼此相互幫忙。」

吳田玉因此呼籲台灣的科技業者,在台灣重量級企業如台積電、聯發科等公司,數位化走在前面的拉抬下,大家應該一起努力,以發揮群聚與數位化效應,就能讓台灣廠商走在最前面、變得更強。


更多今周刊文章
50歲夫妻月賺18萬,存款只有3萬?拯救2萬人家計的理財大師:答不出這3個問題,難怪你沒錢
「汽車業以前看不起半導體,為何現在大喊晶片缺貨?」 黃崇仁:拜登開100次會也沒用 全世界仍需要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