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國安對話 軍售操之在美國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和美國本週將進行國安高層對話,美方可望提出對台灣防務的新政策,勸使台灣放棄取得應對兩岸衝突所有階段的軍備,以專注於強化攻擊發起日的「不對稱」應戰能力。

台美雙方政治和軍事高層22-24日將在華府舉行年度「特殊管道會談」和「蒙特瑞會談」,美台商會21日發表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專文指出,美國若欲主導台灣購買符合新政策的特定軍備,就應摒棄傳統的「戰略模糊」,清楚說明將在何種情況下介入填補台軍因此形成的軍力缺口。

美國總統拜登5月23日訪問日本時,曾被問到美國會不會以「軍事介入保衛台灣」,當時拜登明確地回答「會」。這是拜登在總統任內第3次針對美國是否會保衛台灣作清楚的回應,將美國戰略模糊政策推往清晰的方向。

韓儒伯說,拜登的回應是對的,他的答覆決定性地強化了美國在北亞的利益。但可惜的是,政府幕僚很快又重彈模糊舊調,使這個原本可謂政策的勝利,反造成外界對美國在區域的立場有更多的困惑與不解。

拜登意圖將美國對台政策清晰化,實為必要且及時,尤其是在國務院及白宮國安會更改協助台灣安全程序之際。這兩個單位限縮了美國提供台灣在各種情境下維持自衛的裝備,並對過去已正常化5年的軍售過程,再度施加嚴格的限制。

拜登政府將台灣的國防聚焦於所謂的「不對稱」措施,僅有符合美國政府對這個詞彙定義的軍力項目、或是美國評估台灣可以負擔的裝備,才可以對台出售。事實上,「不對稱」的定義不停地改變,在美國也有許多人對這個詞彙的定義、以及新政策如何運用在台灣整體防衛,持有不同的立場。

至於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其實台灣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擁有逾545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

新政策僅單單聚焦於對台發起攻擊的作戰日(D-Day)情境,其他各階段衝突情境的重要性都被降低,包含在台海周圍及空域附近頻繁的灰色地帶行動,以及對台灣空域及海港的封鎖行動等。在美國的新政策下,台灣因應前述情境的能力將嚴重地退化。新政策不僅沒有強化台灣的國防,反而為人民解放軍提供更多易攻擊的破口。

韓儒伯指出:「新軍售政策已造成各界極度困惑,我們需要釐清及提供明確的目標。自今年3月以來,美國已經取消3項對台軍售,只因為這些裝備並不符合『不對稱』的定義,而且被認為過於昂貴。」

拜登政府致力於採取此新政策,所以現在問題不在如何確保台灣的弱點不會快速招致攻擊,而是在如何強化嚇阻。

韓儒伯強調,白宮近期宣布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政策,即不表明如果台灣遭受攻擊時美國是否會提供協助。如果美國不讓台灣籌獲全方位的能力裝備來防衛或阻止與中國的各種衝突,也不表明美國軍隊能否填補新政策所造成台灣的軍力缺口,這將使台灣落入極易遭受攻擊的處境。

韓儒伯主張,美國應遵循拜登的指示,向出席這次會議的台灣代表團展現美國戰略清晰的意圖。如果美國主導台灣只爭取部分裝備,則應清楚說明美國將在何時願意介入、並且如何介入,以填補新政策造成的台灣軍力缺口。202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