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學問大】甚麼是「撿角」?
日據時代的台灣老一輩,因為戰爭的關係,加上日本殖民體制下,八成的家庭以務農居多,能夠完整接受教育人口算是幸運兒,也因為如此,戰後出生的嬰兒潮孩子,通常會被家庭要求上學讀書,於是,這句俗話在台灣社會最普遍:不讀書,以後就「撿角」,問題是,這樣的書寫正確嗎?
台語的「撿拾」,來自中文,「撿角」一詞屬於中文不是台語,正確的台語「撿」字,應該是「抾」,例如,你走在路上「抾到錢」,請你把書桌上的物品「抾」作伙。
另外,「角」字的正確書寫「确」,所以「撿角」一詞,完整正確的寫法是「抾确」。
這句話來自台灣農村的習慣,每年春耕開動,灌溉的水淹沒農田之後,就是插秧的行動,等到秧苗慢慢長大,農民必須下田,把田裡面的雜草和石頭撿起來丟掉,這些雜物在水田裡,被視為「無路用的物件」,丟棄他,以免妨礙秧苗的成長,這一個撿拾石塊丟掉的動作,必須整天彎腰,實在辛苦,台灣話就叫做「抾确」。
多數研究台語的專家認為,台語其實就是夏朝的「雅言」,為何只被鎖定在閩南地區流傳,這還需進一步考證。
有專家認為,夏朝的「雅言」,是當時夏朝貴族的通用語言,這些話隨著流亡貴族來到閩南之地,保留下來,閩南受到武夷山脈的阻隔,外來文化很難入侵,唯一向東的出口就是海洋,所以,閩南語被移民帶到台灣或南下到新馬等地,主要因素是地理原因,例如馬來的檳城,居民都以閩南語為主。
「閩北話」又稱為「閩清話」,夾雜客家話和福州話,與閩南話大不相同。
語言本身不是死物,當然會隨環境變化變動,移民到台灣的閩南語,經過在地的平埔文化融合,已經有很大變化,例如廈門,漳泉閩南沿海之地,民眾習慣說,大家一起「吃好料理」,簡化為「吃好料」,我出門去「找好空缺」,簡化為「找好空」,不管是「吃好料」或「找好空」,這些話在台灣遭到中文強勢語言的入侵,也已經慢慢不用。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一環,台語雖然使用漢字,容易與中文混用,所以,發展台語除了尊重台語以外,區隔中文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