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司機五一勞動節集體休假 員工訴求是什麼?

台鐵企業工會、台鐵產業工會發起5月1日勞動節不加班「集體休假」,預計超過九成五司機員響應。交通部台鐵局於是在4月27日公告五一勞動節應變計畫專區,提供民眾交通替代方案。為何台鐵員工要集體休假?他們的訴求是什麼?五一連假不能搭台鐵怎麼辦?

台鐵企業工會、台鐵產業工會發起5月1日勞動節不加班「集體休假」,預計超過九成五司機員響應。交通部台鐵局於是在4月27日公告五一勞動節應變計畫專區,提供民眾交通替代方案。為何台鐵員工要集體休假?他們的訴求是什麼?五一連假不能搭台鐵怎麼辦?(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鐵企業工會、台鐵產業工會發起5月1日勞動節不加班「集體休假」,預計超過九成五司機員響應。交通部台鐵局於是在4月27日公告五一勞動節應變計畫專區,提供民眾交通替代方案。為何台鐵員工要集體休假?他們的訴求是什麼?五一連假不能搭台鐵怎麼辦?(圖片來源:中央社)

五一勞動節可以搭台鐵嗎?「類火車客運」是什麼?

針對台鐵五一勞動節集體休假,交通部表示,台鐵訂票系統已關閉5月1日購票,表定所有台鐵列車都將停駛,估計只會有臨時列車。對此,台鐵局也祭出因應措施,公布五一勞動節應變計畫專區,提供旅客查找退票資訊、台灣各地區疏運計畫、公路客運路線表和「類火車客運」。

舉例來說,如果旅客要從「台北車站」到「花蓮車站」,要以「出發地」查詢搭到目的地的替代方案,所以要點選「基隆大台北地區疏運計畫」,下載「台北站疏運措施」檔案,查詢前往花蓮車站的搭車方式,便可看到由台北轉運站(京站)搭至羅東轉運站,再轉乘國道客運、搭捷運至板橋站或南港站,再轉乘國道客運等方案。

旅客也可在專區中查詢「類火車客運」的路線,以花蓮到台東的類火車客運為例,要點選「東部 花蓮=台東」,查詢起迄站和停靠站地址、時刻表、行駛動線等資訊,直達車行駛約四小時。目前類火車客運共規畫12條路線,包括西部地區6條、東部地區3條,及南迴線有3條路線,開行784班次,預計提供3萬1360座位。

交通部公路總局長陳文瑞進一步說明,類火車客運是仿照鐵路方式,調派遊覽車因應,民眾一樣在台鐵火車站購票,客運也會在台鐵火車站前方停靠,現場亦會有臨時站牌或布條等,方便旅客了解搭乘訊息。

延伸閱讀》抱歉造成國人不便!台鐵產業工會發千字公開信

台鐵五一勞動節集體休假 有什麼訴求?

台鐵企業工會和台鐵產業工會不滿行政院版的《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草案(簡稱「台鐵公司化草案」)在未與工會成員達成共識下,就送交立法院審查,因此要求交通部撤回法案,否則會在5月1日集體合法休假以示抗議。有台鐵基層員工透露,並非反對台鐵公司化,交通部一直沒有將公司化具體內容說清楚,導致許多員工內心感到不安定,對公司化方式持有不同看法。

對此,交通部長王國材4月26日與台鐵工會三度協商破局,王國材透露,似乎已沒有挽回餘地,但不會放棄溝通,「原則上希望民眾不要搭火車」。針對未來端午、中秋、國慶等節日是否集體休假,台鐵企業工會表示,會看交通部未來的溝通程序,如果員工信任度問題可以解決,「希望往好的方向進行」。

延伸閱讀》王國材協商100分鐘仍破局!台鐵工會5/1維持不加班

延伸閱讀》五一類火車應變 JR工會聲援台鐵

「台鐵公司化」是什麼?為何工會齊聲反對?

台鐵公司化主要是希望台鐵以「企業化經營」為原則,目的在於提升台鐵營運自主空間、提高經營效能,並解決台鐵日漸僵化等問題。事實上,台鐵已有137年歷史,雖然本質上是公營事業機構,但組織體制還沿襲行政機關。

而有關台鐵公司化的討論,其實也已超過20年,至於促使政府加快台鐵改革腳步的主因,源自於台鐵在2018年10月發生的普悠瑪事故,以及2021年清明連假釀成49死216人傷的太魯閣號事故。

台鐵三年內先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引發民眾對台鐵管理與安全的質疑聲浪不斷擴大,政府也因此下定決心要承擔台鐵4000多億的虧損,回應外界期待進行改革。然而,在此情況下,行政院版台鐵公司化草案的設立目的卻未將「安全」寫入,而僅在法案總說明中簡單提及,引來台鐵基層員工的不滿。台鐵企業工會更直指,沒有安全的改革,只是假改革,想藉公司化炒地皮,員工難以接受。

延伸閱讀》台鐵工會控「公司化」炒地皮!王國材:工會不懂我的心

台鐵公司化後 票價是否會調漲?

除了安全問題未被正面討論,外界關心的「票價」是否調整,也未被提及。對此,學者鍾慧諭質疑,票價調整涉及民生議題,過去多次想調都遭到反對,呼籲台鐵公司化不能刻意忽略票價問題,必須提出合理的票價調整機制,才能避免台鐵虧損後,再企圖用土地開發來彌補債務。

針對票價是否調漲,王國材則表示,會等到台鐵安全、服務、可靠度、準點率等都做到位後,才會談票價調整的問題,並強調交通改革人命關天,不能再等。

延伸閱讀》台鐵員工5/1罷駛重演34年前歷史 與政府無互信問題難解

實習記者:張俐禎、紀泰永

核稿編輯:沈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