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菱角救水雉鳥 友善農作成就善的循環

《吃菱角救水雉鳥 友善農作成就善的循環》由鏡新聞,林德熙,樂嘉妮製作,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短類首獎
《吃菱角救水雉鳥 友善農作成就善的循環》由鏡新聞,林德熙,樂嘉妮製作,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短類首獎

無論是臺灣還是其他國家,要做綠色友善耕作,都不容易。這樣小眾的消費市場,打不過大量生產的規模經濟。身為消費者,我們如何協助這些為了愛地球而轉型的農友。身為綠色小農,不用農藥、又要苦思產品怎麼出售,農友年歲漸長,產業蕭條式微怎麼辦?每個因素都是產業結構的重要環節。 如何從農友單打獨鬥,到全民都能盡一份心?答案是:通路。老鷹紅豆成功上架量販通路,是綠色友善耕作近十年最成功的故事,但這套成功能夠複製嗎?鏡新聞深入臺南官田,走訪耕種面積逐年遞減的菱角產業鏈。鏡新聞林德熙,樂嘉妮的作品「吃菱角救水雉鳥 友善農作成就善的循環」,深入追蹤報導,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短類首獎。

評審指出,「賺不到錢,怎麼讓人家跟?」「賺不到錢,怎麼讓面積擴大?」兩句話道盡保育與經濟的兩難!官田菱角田靠著農民林丙火、愛鳥人士林惠珊的傻勁與堅持,一個努力種、一個用心說服,終於打開賣場通路,從農友救小鳥變成全民救生態,讓綠色農友獲得溫飽,譜成一則有血有肉有淚的環境永續故事。報導敘事從菱角從業人員老化、菱角田面積萎縮、水稻輪種產生農藥污染,導致水雉數目銳減,農民有心種植有機菱角,卻面臨減產、滯銷、虧本的阻礙。透過菱角料理創意引發消費者青睞,串連綠保田區,吃出一個有溫度的生態保護園。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創造消費者、農友與野生動物三贏的生態永續,官田"菱雉菱"的重生過程真摯動人,深具建設性與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