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陣線

作者:汪培珽

親愛的尚

很多孩子進入青少年後個性會有明顯的改變,沒經驗的父母會誤把這種轉變當成「驚濤駭浪」。

如果我們習慣用權威管理孩子,老是搪塞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孩子到了青少年我們就更有的瞧了。還好你沒有。你只是沒經驗什麼叫「青少年」。

你說乖乖的兒子到了國一開始叛逆。原因是導師太囉唆、遲到要留校拖地、聯絡簿字太潦草要重寫、每個人午飯後都要刷牙……孩子覺得很像學校多了一個媽媽。

很多父母聽到多了一個媽媽反而更高興。因為自己管不了或是不想管,有人免費代勞當然樂觀其成。老師的規定是好意,處罰就是方便管理,但青少年需要的是動之以情、因材施教。

「為什麼隔壁的小明到了青少年也沒叛逆?」父母談教養,要把眼光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連手足都不可以當成比較的對象。

老大很聽話老二搞叛逆代表的不是老大「好」老二「壞」它代表的是每個孩子有不一樣的人生。

有天你問兒子為什麼被老師留下來,他說「老師不爽他」,你很驚訝孩子的反應。

我家兒子小時候也很體貼、聽話功課也不錯。上了國中起先是不想寫功課,後來是不想上學。再來是真的不寫功課,後來是真的不去上學。

你家兒子上週說頭痛不想上課,你好說歹說他還是去了。我家兒子曾經四天不起床、不去上學。我能怎樣?他甚至不找生病當理由,不去就是不去。

等事情走到那一步,你拿什麼權威都沒用。或許有人不信,「棍子揍下去就會聽話。」哎呀!這些教養方式走到最後,都是慘烈收場的,他們只是沒把「失敗經驗」告訴你而已。

你勸孩子把字寫好,老師就不會碎碎唸了。孩子回說「字醜是他的事,而且老師不會因為這樣就不唸人了。」說的多好啊!

碎碎唸是個性上的一種瑕疵,跟別人做好做壞無關。大人總以「為了你好」當理由,但是當青少年的賀爾蒙正在亂飆的時候,對「碎碎唸」更是難以忍受。

對開始叛逆的孩子,要忽略不好的行為,針對好的地方誇讚。「哇!你今天聯絡簿寫的真整齊,這個棒棒糖請你。」不論是小小孩還是大小孩,正向的鼓勵沒人不愛。

我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比關心他的功課多很多。所以我跟你一樣遇到問題好言相勸。面對快要長大的孩子,好言相勸是唯一的方法。

但是好言相勸需要時間。

國三時,有天晚上十一點,我不讓孩子使用網路,他當場揹了書包就走出家門,就是離家出走啦!五天後才回來。回來後我一句道理也沒說。

道理孩子都知道,只是他需要更多時間,去把道理消化成自己的。我還是那個原來的媽媽,噓寒問暖、好言相勸,十一點到了照樣關閉網路。

你兒子說頭痛不想上學,跟我兒子的離家出走是同一件事。他們心裡不舒服,但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只可惜很多父母沒經驗,遇上了只會用老招──搪塞、壓抑、不理──以為之前奏效的,現在也會有用。

每個孩子不同要因材施教。怎麼照顧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因材施教。

聽完我兒子的情況,你會不會覺得你兒子根本是乖孩子一枚。記著不要跟別人比,你的孩子獨一無二。

離家出走很嚴重嗎?到了高二,我家兒子說不喜歡跟父母住,要搬出去。從小寵著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姑姑,包括最好說話的爸爸,無一人贊成。唯一說好的是從小最會管著他的那個人,就是我。

姊姊、弟弟小時候唯一會管教管理和教導他們的人,應該只有我。其他人都只需要當好人。但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刻,只有我支持孩子。

他搬出去了,我沒有擔心只有佩服──自己顧三餐、自己洗衣服、自己採買食物(美國沒有外食)、自己起床、自己上下學(原本是父母開車送,現在是單趟花四十分鐘走路去學校。颳風下大雨還是要走)──這種精神怎麼能不佩服呢。

當你問孩子「要不要媽媽去跟老師溝通?」孩子說不要。你卻背著孩子去了,還跟老師串通好不要說。

「如果只能選一邊站,你會選兒子還是老師?」你不怕將來孩子發現,你的信用掃地嗎?

當我家兒子不去上學,父母被學校約談時,我畢恭畢敬謙虛以對。但其實我心裡是跟兒子站在同一陣線的。

我不是寵溺他,而是我已經無法幫他,只能相信──相信他會對自己負責,相信他會從困境中殺出一條路來繼續前進。

很多事情不是學校可以幫孩子的。老師百百種,遇上了你不喜歡的,我會問孩子「你想怎麼做?」換學校、換老師,只要孩子你點頭,我會想辦法幫你。我敢打包票願意換學校、離開同學的孩子不多。但是當父母願意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有時候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你勸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老師不會為了你改變。你要把力氣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花在跟老師對抗。老師只跟你幾年,你卻要跟自己一輩子。」你怎麼會說自己沒教孩子的天分呢?這話說得多經典啊。

不過說得再經典,對青少年也沒有立即的效果。愛孩子的心態只要沒偏差,他們統統都知道,只是他們不會表現給你看就是了,這點你也要有心理準備。

你不是為了孩子感激你,才愛他對嗎?放下手邊的工作,多聽他說話,就是最好的媽媽了。

後記
你羨慕我天生知道如何帶孩子。你缺的不是天生,是後天沒培養的自信。我有的也不是天生,是後來成長環境帶給我的自信。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我們不能光看外顯的成就,自信是很多有成就的人所沒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