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花甲男孩轉大人:荒謬深刻近在眼前

以一個故事的篇幅,涵蓋台灣在地人文的神韻精髓,外在形塑生動的族群生相,內在爬梳世代傳遞的人情義理,「植劇場」推出的新劇碼《花甲男孩轉大人》意外地做到了。

農村一個不大不小家族的大家長「阿嬤」病逝了,不多不少的兒孫們紛紛趕回奔喪,哭得呼天搶地之後,才發覺阿嬤氣若游絲一息尚存,而在這一段「將死未死」的彌留階段,家族的角色們各有各自的繁複背景,彼此關係間互有牽扯纏繞的情緒糾葛,這種帶點「荒謬」意涵的戲劇處境,拉出了整齣戲的主軸tone調,從從容、詼諧的角度碰齣生命議題,在導演瞿友寧流暢、精準的烘焙手法下,嘲諷、幽默、感傷、抒情等等不同元素混搭並行,交織成一幅極難歸類卻又力道酣暢、生趣盎然得讓人欲罷不能的嗆辣浮世繪。

《花甲男孩轉大人》層出不窮的人物和戲梗,鮮活蹦跳;深入淺出的細節設計,例如:菱角總是跟花生一起賣;左鄰右舍趕在人臨終前把積欠的會錢、借物拿來歸還…,這種台灣人才能體會的草根趣物,時不時讓人會心莞爾,情節通篇看似平凡百姓家的庶民日常,卻讓人看時津津有味,看完深刻有感,就已播映的首兩集眼見為憑,《花甲男孩轉大人》好看、耐看的程度,以及整體的拍攝成績,都遠遠超乎預期,十分值得推薦。

《花甲男孩轉大人》這種「指名性」很高的劇名,不免讓人直覺以為是以單一人物做為敘事主結構的情節走向,但從首集的半個小時之後,盧廣仲飾演的「鄭花甲」在常被誤會成男生的女死黨阿瑋陪同下回到鄉下,整齣戲的視野格局瞬間豁然開朗,放眼各房的叔伯姑嬸,十里八鄉的同窗、鄰居、遠近親戚,人人有戲,琳瑯滿目。值得細品的是這些大小人物的登場並不純粹為了場面熱鬧,在「功能」安排上,或多或少呼應了某些議題的不同面向,例如:大伯、二叔的幾個兒子,哪一個才叫做讓父母「引以為榮」?一口一個「政壇新秀」、「科技新貴」,在人品的憨厚、純良「量尺」面前,跟「宅」得毫無事業上進心的「鄭花甲」比起來,究竟哪個才是「好兒子」?而容許兒子「未婚生子」的上一輩,對於「這麼大還不嫁」的妹妹,或者誤以為鬧同性戀的兒子,反倒覺得是「丟人現眼」的…,這些段落,其實都存在著「價值觀」的辯證,都保留了發人深省的空間。

陪伴「還有一口氣」的阿嬤的那段期間,「鄭花甲」身旁的所有人加總起來,構築成一個肌理豐饒繽紛擾攘的俚俗台灣,這,才是《花甲男孩轉大人》這齣戲真正的主角。原著小說作者楊富閔的創作企圖是極有野心的,透過「鄭花甲」這個人物的角色關係網,他將農鄉社會的宮廟、殯葬、檳榔西施等等特殊文化即景,「黑道幫派」、「地方政客」與基層地方發展秩序微妙交融的種種吊詭生態,都被以洗練的筆觸做了畫龍點睛的刻畫,栩栩通透,但不過度渲染,傳神極了,高明極了。而幾個重要角色的雕琢,細膩而完整:承受喪子之痛的老四柯叔元,一心想踩著家族僅存的剩餘價值往上竄的老二龍劭華,在極度的卑微跟被壓抑的尊嚴隙縫間自我衝撞的大哥蔡振南…,這些角色分別都成立了一個個氛圍迥異但又重複堆疊的個人情境,裡頭存在著獨自的發展,以及擦撞時所衍生的矛盾與激盪,這是這個故事在講述時技術上困難的地方,卻也這是這齣戲特別好看精彩的地方。在眾多角色的設計上,那個始終躺在病床上(靈堂裡)卻不斷在兒孫們的回憶敘述裡異常活躍的「阿嬤」,年輕時豪爽俠氣,臨到老來思維觀念與時俱進(跟孫子談網路,說英文,還不反對他當「同志」),是讓人最是過目難忘,最獨特耀眼的一個人物設定,格外值得一提。

繼《天黑請閉眼》、《積木之家》等幾個挑戰「類形電影」結構特色的作品之後,《花甲男孩轉大人》對於「植劇場」系列的「階段性使命」,應該設定在於嘗試「影像戲劇」與「優質文本IP」在創作上「轉換」與「繁衍」的正向可能性。從呈現出來的最終結果來看,不得不說一句:《花甲男孩轉大人》這個故事的原著結構,在「影像化」的過程中居功厥偉(小說作者楊富閔同時也參與了編劇工作,甚至還在第二集「校車同學會」那場戲客串了一角),除了上述提到眾多角色塑造上的成績斐然之外,在情節鋪陳的大軸線上也同時展現了對諸多支線恰到好處的「經營」與「掌控」(例如:蔡振南、柯叔元等角色心理的情感面),在在發揮了嚴謹縝密的組織駕馭能力。而做為優先次序上排第一順位的「鄭花甲談戀愛」的這條storyline,在進展的節奏上,於「自然寫實」與「活潑歡快」的兩種效果間取得極佳的平衡,不浮誇,不刻意,還巧妙地安排了「阿瑋」這樣一個充滿變貌魅力(懸念)的「第三者」存在,整體設計別出心裁,完全不落俗套。

▼《花甲男孩轉大人》好看、耐看的程度,以及整體的拍攝成績,都遠遠超乎預期,十分值得推薦。(圖/好風光提供,2017.06.05)

《花甲男孩轉大人》中許多場戲劇張力特別突顯的「重頭戲」都發生在「阿嬤」那張原本是用來「停置大體」的病床旁邊,這種洋溢「劇場型式」趣味的荒謬對比,有著一種十分耐人尋味的「文學性」;而,也正因為這個「荒謬」與「對比」,讓許多場戲表相背後的涵義更加呼之欲出,例如:孫子的未婚妻希望阿嬤至少能「拖」到她結婚後,因為肚子裡的孩子沒法等到過「對年」再出生,例如:二兒子跟辦桌的師傅商量「紅、白事都給你辦,打不打折?」,例如:西裝革履的地方政客,人未到哭聲先到,知道阿嬤「還沒往生」後當機立斷,立馬換上另一番嘴臉跟說辭…;凡此總總,應都得力於文本內容裡「文學性」、「娛樂性」兼顧的創作要領,筆下花開處處,亮眼之處甚多。

問到男一號盧廣仲演技如何?其實是個不好作答的問題。讓一個演員在某個跟本人氣息接近的角色去做「本色化」發揮,這是導演對「戲劇效果」做整體考量的一種專業判斷,不是導演的「取巧」或者演員的「偷懶」,王寶強的喜劇,張一山演出代表作《余罪》,都有「角色跟本人氣息接近」的傾向,但這絲毫不影響一個用心投入的演員在完整「成就」那個角色時所綻放出來的光芒。當然,但凡對於「歌手盧廣仲」的形象存留印象的觀眾必然都會認為「鄭花甲」跟盧廣仲太「像」了,但在鏡頭前演戲入戲不同於現實生活聊天,從許多場與對手演員的對手戲來看(尤其進入第二集後半,內在情感顯得更「深層」的對手戲),明顯可以感受到盧廣仲在節奏、情緒、留白等細節的設計與用心,例如回想起兒時吃麵看到阿嬤走進內衣店那場戲,例如決定約「雅婷」出去走一走,讓「阿瑋」自己回台北那場戲…,他整張臉的肌肉運用都有清楚的不同了,而第二集後段跟蔡振南一段長達三四分鐘一鏡到底的長鏡頭,那個互動過程裡,牽涉到「演技」的肢體、節奏、口條、情緒,無一不到位,所以若有人問盧廣仲算不算會演戲,答案應是肯定的。

▲《花甲男孩轉大人》好看、耐看的程度,以及整體的拍攝成績,都遠遠超乎預期,十分值得推薦。(圖/好風光提供,2017.06.05)

《花甲男孩轉大人》的演員陣容是強大到堪稱「豪華」的,蔡振南、龍劭華的演技都足以說得上「縱橫全場」,讓人看得目不轉睛;柯叔元內斂的角色詮釋,夾在其他外放的對手演技裡,以凝練厚重的真摯情感攫住人心,獨樹一幟(停了校車,開門讓兒子上車那段,分外催淚,演來感人至深);「阿嬤」范足妹、「越傭阿春」阮安妮,不像演戲的演技,舉手投足,都吸引人目光;小姑獨處的「姑姑」細看才認出是一向演戲活潑的海裕芬,以眼神替代口條,沉默寡言,卻不影響存在感;那位一開口就有戲的檳榔大姐「史黛西」原來就是《荼蘼》裡的「張姐」謝盈萱,寥寥戲分,卻美不勝收。繼陳禕倫之後,「植劇場」又找到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天生「表現力」特強的年輕帥哥劉冠廷,那個半頭金毛滿嘴檳榔爛牙台客fu爆錶的單身老爸「花明」,角色獨特,演法也獨特,演來活靈活現虎虎生風,是由裡而外切實「入戲」的狀態,再也嗅不出丁點戲外時尚歐巴的氣息了。

▼《花甲男孩轉大人》好看、耐看的程度,以及整體的拍攝成績,都遠遠超乎預期,十分值得推薦。(圖/好風光提供,2017.06.05)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畫、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