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美債ETF或台灣高股息ETF——退休人士如何選擇?
退休後,享受財富自由,投資不僅要安穩,還要避免萬一「一夜回到解放前」。若以美債ETF與台灣高股息ETF作為投資工具而言,各有優勢,如何取捨,取決於個人財務目標、風險承受度,以及對市場的期待——簡單來說,就是想讓自己好好安心喝下午茶,還是願意偶爾來場刺激的雲霄飛車。
對大多數上了年紀的退休人士而言,恐怕對雲霄飛車沒什麼興趣,投資策略以低風險、穩定收益、現金流穩定為主要目標。投資前,得先弄清楚美債ETF與台灣高股息ETF這兩種配息的錢從哪裡來?
債息、股息:來源大不同
必須注意的是,債息與股息的來源大不相同。美債ETF的收益來自美國國債利息,包括定期支付的票面利息、組合內部的調整與再投資收益、現金管理收益等。一般來說,短期美債ETF收益較低但波動小,長期美債ETF收益可能較高但價格容易起落。
台灣高股息ETF的配息則來自持股企業的現金股利與特別股息。換言之,與上市公司營運好壞高度相關,景氣好營運好時配息豐厚,但遇上不景氣或營運不善,企業恐會削減股息,投資人收益也會縮水。
美債ETF的優勢為安全性高,因為美債由美國政府擔保,被視為「全球最安全資產」,違約風險近乎零。
此外,美債ETF現金流穩定,持有美債就像領薪水,固定債息能提供穩定收入,適合需要規律現金流的退休人士;避險功能強,當股市大跌,資金湧入國債,美債價格上漲,美債ETF也跟著水漲船高;而且流動性高,美債ETF幾乎能隨時買賣,比直接持有國債更靈活。
然而投資人要注意美債ETF利率風險,價格與市場利率呈反向關係。當利率上升,美債價格下跌,長期美債ETF跌勢可能會比股市還慘;此外,美債ETF抗通膨能力較弱,若通膨高於美債收益率,購買力將被蠶食。尤應當心匯率風險,台灣投資人更要留意美元貶值可能侵蝕收益。
台灣高股息ETF的優勢為收益較高,高股息ETF的年殖利率通常介於4%到8%,一般高於美債利率,而且抗通膨能力較佳,因為高股息成熟企業通常會隨著通膨提高產品價格,股息可能相對逐年增加,高於通膨率。此外,資本增值潛力較高,若股市趨勢向上,高股息ETF投資人較美債ETF投資人有機會享受增值。
然而高股息ETF遭受許多人士「左手換右手」、「投資幻術」等批評,因為高股息不等於來自高報酬,也不代表公司財務健康或股價成長潛力,公司殖利率高可能是股價下跌所換得,可能是種「陷阱」。
各有優劣,適當配置
高股息來自「ETF資產」,恐非真正「現金流」,有些高股息ETF 的配息來自賣股票,而非企業所多賺的錢,把ETF資產當作配息發放,會導致淨值逐漸下跌——這與企業「發股息」不同,因為企業發放股息通常來自盈餘,而高股息ETF的部分股息可能來自持股的賣出所得。
高股息ETF股價較美債ETF易受市場波動影響,遇到金融危機或者熊市,價格可能大跌。此外要注意「高股息陷阱」,企業可能因股價大跌導致殖利率異常偏高,若獲利持續惡化,未來可能減少甚至停止配息。部分高股息ETF也可能相對過度集中在特定高成長型或高風險產業,從而影響投資穩定性。
這些批評雖然相當「理性」,但忽略了投資人的心理需求與龐大市場需求,以及投資現實的「感性」成分,而且在市場動盪時,高股息ETF因持有較多具穩定獲利能力的企業,相對市值型抗跌。我認為高股息ETF仍適合風險承受度較低、不願承擔成長股高度波動、主要靠定期股息支付生活費的退休人士,但要注意配置比例。
綜而言之,美債ETF適合追求穩定現金流,不想承受太多股市波動,願意承擔美元匯率風險,但希望長期資本保值的人士;台灣高股息ETF則適合看好台股長期成長,願意接受股市適度波動,以台幣為主要支出貨幣、無匯率風險的人士。
兩者既然各有優勢,何不各取所長?美債ETF與高股息ETF的組合配置比例可因人風險偏好調整,例如保守型八成美債、兩成高股息,平衡型五成美債、五成高股息,積極型兩成美債、八成高股息,若有個人強烈偏好的市值型ETF、主題型ETF等,雖然具備資本增值優勢,但短期內須承擔較大波動,或可考慮不逾兩成。
找到適合自己的甜蜜點長期持有,或能兼顧定期收益與成長潛力,讓退休生活更為從容,要喝下午茶或者偶而來場雲霄飛車?操之在己。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而非財務建議。投資人應依個人需求評估風險,詳閱相關公開說明書,並自負盈虧。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