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印太戰略對一帶一路反攻號角:「台美基礎建設合作架構」是台灣再起的絕佳機會

台灣在印太經濟戰略執行者的角色機會稍縱即逝,「台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就是一個絕佳契機,端看蔡政府如何把握機會。(攝影/趙世勳)

雖然這幾週大家關注的國際新聞應該都是美國總統川普染疫的病情以及美國大選的選情,但是9月30日行政院公布的「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說明」,卻應該是台灣產業界及投資人最應該關心的消息。

北京以「一帶一路」之名行「以商圍政」之實

從2013年北京政府開始倡議「一帶一路」以來,中國從原本是為了求產業升級的「騰籠換鳥」,將原有勞力密集的生產要素外移至「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當北京以「一帶一路」為名嚐到了「以商圍政」的甜頭之後,於是開始將「一帶一路」變質成「地下錢莊式」的貸放經濟,藉著大手筆的貸款給這些國家進行各種基礎建設,進而影響當地國內政情及拉近嵌合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但是幾年下來,中國給這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的影響,是對當地天然資源的掠奪,對中國債務的驚人增加,是當地政情貪污腐敗的惡化,以及大量華而不實的基礎建設。

當「一帶一路」變成中國一條龍的經營模式

更有甚者,由於中國對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採用的多是一條龍式的經營模式,亦即整個基礎建設的上中下游都還是由中國企業或中資海外企業所承包,甚至連參與建設所需的勞工,也絕大多數是自中國專案引入。

這些勞工有的攜家帶眷落戶當地,逐漸形成了中國人屯墾的新聚落,與當地社會的格格不入也形成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內政問題。

另一方面,原先立場上傾向支持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以及參與中國「亞投行」投資行列的已開發國家,在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這些年以來,除了各國聯貸銀行的貸款餘額與帳面債權之外,並沒有得到太多產業面的實質利益。

美國的印太戰略有3大難題

而川普政府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影響了歐亞非大陸的地緣政治之後,在2017年對應的提出了「印太戰略」作為反制。這個印太戰略除了是在軍事上調整美國及其盟國的全球戰略部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經濟戰略上如何從中國已經逐漸紮根的一帶一路扳回一城。

但是在經濟戰略執行上,美國的印太戰略面對幾個難題:一、美國所擅長的高科技與創新產業,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內部需求有極大落差,美國產業很難取代中國企業所能提供的當地就業機會與區域市場開拓。

二、以美國的自由經濟屬性,除非印太戰略的經濟市場具有誘因,川普政府很難直接要求美國企業配合印太戰略政策改變投資方向。

三、在美中貿易戰的過程當中,極易產生賽局理論上的「公有地悲劇」危機(延伸閱讀:《台灣的機遇與難題》從放寬美豬美牛進口看美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重組》),這些都是美國佈局印太戰略所必須克服的障礙。

正因為如此,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這一整年一直四處奔走的,就是為了如何將整個紅色產業鏈拆解,而且與印太各國商討可替代的契機。

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下,台灣實際執行者的優勢

更明白的說,就是美國要用什麼樣的好處,來說服一帶一路的國家放棄中國紅色供應鏈,而改投入美國印太戰略的陣營。在這樣戰略框架下,台灣作為美國整個印太經濟戰略實際執行者的優勢就逐漸浮現。

其實台灣對這樣的角色並不陌生,早年在1970年代,美國面對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劍拔弩張的局勢,在美國處於以阿之間的複雜尷尬角色下,透過台灣間接對於阿拉伯世界提供的軍事,醫療,以及公路運輸基礎建設協助,不但增進鞏固了當時的台灣外交關係,也讓台灣在這些領域的產業得以快速提升,部分貢獻了台灣在70年代的經濟奇蹟。

面對印太戰略下再一次的產業契機,台灣在過去單打獨鬥的「新南向」政策之外,除了「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所可能匯入的資金活水,更應該積極善用學習的是美國政府與民間智庫對印太各國的產業研究。

中國文攻武嚇下,台灣股匯市盤旋高點的原因...

除了能彌補台灣過去這些年因為外交困境與依賴中國市場而疏離的國際產業戰略佈局能力,更是在與美國的互動當中提升台灣各產業的國際視野以及累積智慧資本。

儘管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情依然混沌不明,但只要印太戰略的產業利益結構成形,這就會是擋不住的趨勢,在中國文攻武嚇下一直盤旋高點的台灣股市與台幣匯率,更證明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看好台灣這個角色。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這個印太經濟戰略執行者的角色機會稍縱即逝。在日本政權交替,韓國曖昧不明,新加坡不具備實業基礎,香港淘汰出局,泰國政治動盪的窗口,這個台灣再度起飛的絕佳機會能不能牢牢把握,就看台灣政府與產業各界的洞悉力與執行力了。

更多信傳媒報導
近一甲子以來傷亡前3地震有2個跟台南有關 近期一日多震已不是第一次
財劃法翻修1》中央統籌分配款吃大鍋飯 財長蘇建榮打臉學者蘇建榮?
永大經營權之爭再起》寶佳大意失荊州 日立奇襲成功將奪回經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