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翔觀點:借假新聞之名,行箝制新聞自由之實

「『假新聞』今天已遠超過錯誤或誤導訊息偽裝成新聞傳播。它已成為一個情緒化、武器化的術語用來破壞、打擊新聞業信譽。」這不是假新聞,這是引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上周才發表、名為「新聞業、假新聞及錯誤資訊——新聞教育及訓練手冊」的研究結論。

報告主要作者表示,這項報告的緣由是因國際對「不實資訊戰爭(disinformation war)」的日益關切,在這場戰爭中新聞業界及記者成為主要目標。這些目標係由如美國總統川普、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等「強人(strongman)」政客所選定。

聯合國的特別報告員也說,公共當局抹黑、恫嚇及威脅媒體令他們擔憂。手段包括指稱媒體是反對派(the opposition),或是說謊並有隱藏政治動機,這些破壞了公眾對新聞界擔任公共監督者的信任與信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表的「新聞業、假新聞及錯誤資訊——新聞教育及訓練手冊」。(UNESCO官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表的「新聞業、假新聞及錯誤資訊——新聞教育及訓練手冊」。(UNESCO官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表的「新聞業、假新聞及錯誤資訊——新聞教育及訓練手冊」。(UNESCO官網)

基本上,多數參與研究的學者認為,假新聞本身是矛盾修辭(oxymoron),真新聞必須要達到查證性及公共利益等門檻,既然未能達到就不是新聞,因此假新聞不存在,充其量是錯誤資訊、錯誤消息,他們特別把書名中的假新聞槓掉。

當然媒體在整個過程中必須加強新聞倫理及自律,強調新聞正確、公正、平衡、透明化及查證,否則難以維持公眾的信任,對民主體制也會形成重大打擊。

而一般閱聽眾的新聞與資訊識讀率也應加強。

反觀台灣,握有絕對權力、絕對執政的民進黨政府裝成假新聞的受害者。他們心目中的「假新聞」已成為國安問題,更有意藉打擊假新聞之名,要動用公權力進行管制。這與國際社會及傳播學者中理解的問題核心與邏輯剛好相反。

假新聞或錯誤資訊的嚴重結果之一就是大家能共同接受的事實不存在,媒體也因此喪失了公共領域討論平台的功能,在混亂模糊之中,擁有權力工具者當然占了上風。

最近幾件重大政治事件中,無論是駐日代表謝長廷的表現、駐大阪辦事處長蘇啟誠輕生,乃至選舉引發的爭議,事實並非難以或無法查證,顯然絕非一句假新聞就將責任推給媒體或競爭對手。

無獨有偶的是,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戴雅門月前在台北演說時指出,取得公共廣播控制及限制網路自由式走向專制政治的手段之一,民進黨政府似乎又向前邁進一步。

台灣執政者每天瘋狂叫囂是假新聞受害者令人錯愕,藉假新聞之名行箝制新聞自由之實,更令人對台灣民主感到擔憂。

*作者為《大師鏈》傳媒內容長

   
   (推薦閱讀:民主社會中最棘手的問題,如何處理假新聞?

       
   
   

相關報導
內政部擬修國安法遏止網路假訊息 吳敦義:政府自己就會捏造假新聞
「假新聞」如何殺人?一代女神阮玲玉的死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