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台大風險中心的「勇氣」─核四商轉碳排更高?

台大風險中心近日試算台灣不同發電配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結果發現馬政府讓核四商轉的穩健減核,最後產生的排放量比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還高。這個結論的隱喻是:用核電無助減碳。而此結果也讓不少人狐疑:怎麼算出來這個結論?因為有點「違背常識」。

問題不在計算,在基本的情境假設是否正確

其實,重點不在計算方式,而是基本的情境假設未必正確,加上部份主觀又一廂情願式的推論,才得到這個看起來違背常識的結論。至於外界質疑計算者為反核者而有既定立場,倒反而不必太在意,還是該回頭看看整個計算方法與基本假設。

根據台大風險中心的這個計算方式,在用電成長率估值相當時,算出馬政府時期偏好的「穩健減核」、也就是核四商轉、核一二三不延役的能源情境中,電力系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5年仍將比「非核家園」還要高出0.2億噸。

因為馬政府的政策在2025年時,煤電占48%、核電占縮小至6.9%,其餘改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填補。蔡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到2025年時,能源配比達成燃氣約5成、燃煤3成、再生能源2成的目標時,兩相比較,非核家園的排放量比馬政府供電政策的排放量還少。

核一延役申請送出,馬政府要核電廠延役

這種算法第一個基本假設的錯誤是:馬政府的供電政策其實沒有廢核;核一、二、三是要延役。事實上核一廠商的延役申請公文早已發出,台電前董事長黃重球也曾證實此事;之後蔡政府上台後,經濟部才下令台電「主動撤回申請」。因此馬政府的核電政策其實是想核四商轉,核一、二、三延役,以這種結構,其實核電占的比重是在20-25%,而非僅6%,其它靠火電供應。

台大風險中心的這個假設,算是立即把火電比例拉高15-20%,因此「有效」的增加其碳排放量的數字。

第二個奇特的假設是:馬政府在廢核一、二、三之後,這些人非常「沒有良心」,幾乎都靠燒煤去補充發電缺口─好像這些人中有人是作賣煤生意。

馬政府全部蓋煤電廠嗎?

我們可以看去年2016年台電電系統發購電量的資料;去年台電發購電量為2,257.92億度,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79.9%,其中燃煤36.9%、燃油4.4%、燃氣36%、汽電共生2.6% (不含垃圾及沼氣),再生能源占比為5.1% (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抽蓄水力1.5%,核能為13.5%。

但台大風險中心的推估,馬政府的政策在2020年時煤電占51%,2025年時約48%;等於是核一、二、三除役後,幾乎都靠煤電去補。這種假設得到的計算結果,當然是排放量多。為什麼不是用天然氣或再生能源?

但對蔡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的計算方式,台大風險中心的選擇假設就非常「仁厚」;其算法是到2025年時,燃氣約5成、燃煤3成、再生能源2成的目標達到。

拿作不到的夢幻目標當基準

不過,根據現在推動的進度,或是其它專業機構的推測,這個目標肯定無法達成,彭博能源財經團隊的推估,是2025年時,台灣煤電占的比重要上升到54%,綠電不到10%。因此,台大風險中心是拿一個達不到的政策目標當計算標準來作比較,其錯誤不言可喻─這是第三個錯誤假設。如果風險中心拿彭博推估的結果再作計算,結論大概會很不一樣─同時也很難看吧!

而如果真要比較核電存在與否對排放的影響,其實該在「其它條件不變」情況下比較─所有科學實驗,或是經濟學上的分析,都會有這麼一個「其它條件不變下」的前提。例如在增加同樣數量的再生能源、同樣數量的天然氣取代煤電的情況下,比較核一到四全部運轉,與全面廢核後,兩者的排放量差異,這種比較該較具意義吧。

台大風險中心利用一連串不實在甚至錯誤的假設,得到使用核電(核四商轉,核一、二、三除役)後產生的排放,高於非核家園政策的排放結論,其實是一種「垃圾進,垃圾出」的計算結果,而其隱喻就是啟用核電無助減碳。這個結論正確與否,其實可看看日前才舉辦的波昂氣候會議。

波昂會議焦點:在化石燃料而無人談廢核

這個會議的焦點在減碳對抗全球暖化,會中被各國及環保團體指責、批判的國家是德國、美國,原因在其仍使用、甚至捍衛使用化石燃料的權利;至於那些用核電的國家,倒無人提及或指責。法國核電占7成,其提出的減碳不是廢核、減核,而是不用煤電;中國包括已運轉、興建中、規劃中的核電廠超過百座,要用以取代煤電,結果中國被認為減碳有成績的國家。台大風險中心這個比較得到的結論,即使不談是否無厘頭的蓄意扭曲為政府抹脂擦粉,但至少也是會產生誤導作用。

此外,這個計算也有一個並未納入考量的因素:投入成本問題。蔡政府能源政策全面廢核、大力推動綠電,估計要投入的成本大概是2兆元以上,而綠電成本原本就較高。未來除非火電原料(煤與天然氣)價格往下降,否則電價要不漲也難。

最佳勇氣獎:風險中心還是李應元?

蔡政府在選前選後都承諾,全面廢核後仍維持供電穩定、電價不漲;但實質上其能源政策存在著一個「三元悖論」─即廢核以再生能源替代、達成減碳承諾、維持供電穩定電價又不漲,這3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經過1年多後,供電穩定的承諾是確定跳票了,電價不漲的承諾也即將跳票,官員紛紛測風向式的說「1度漲1元不算高」;減碳則不必說,今年國內排放量創10年新高,未來何時可降下仍待觀察。

在此現實情況下,台大風險中心願意出面說蔡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碳排放量低於有核電,確實是「很需要勇氣」,有得最佳勇氣獎的潛力;唯一可匹敵的強力競爭者是:環保署長李應元─他投書國際媒體,強調台灣在節能減碳的承諾,還分享「台灣經驗」,完全忘記他任署長一年,台灣排放量創10年新高、未來風險亦高的事,確實是勇氣過人。

至於專業度嘛,就忘了這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