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從葛老之謎到葉倫謎團

從20年前當時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潘,到現代的主席葉倫,甚至到下任的鮑威爾,都面對一個謎題:通膨在那裡?我們真的永遠「殺死」這隻怪獸了嗎?

通膨與失業率替換關係的「菲利浦曲線」

傳統經濟學告訴我們的故事是:經濟循環週期進入繁榮階段,所有資源(包括人力、各種中間財、商品)需求提高,最終必然價格上漲,通膨出現;因此各國央行總是盯緊通膨訊息,要在通膨已現卻未發時,升息壓制景氣過熱、避免通膨成真,讓經濟得到大多數央行夢寐以求的「軟著陸」─葛老就是此中高手,他在回憶錄中曾說:1995年讓美國經濟軟著陸,是他擔任主席任期最感驕傲的成就。

由這個觀念發展出的「菲利浦曲線」也成為各國政府調控的依據。「菲利浦曲線」是1958年時由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提出,他研究研究之前近百年英國的失業與貨幣工資後提出;後來再由其它學者把失業與工資之間的曲線關係,發展成失業率與通膨的替換關係,許多政府就以此為依據,把通膨與失業率控制在「臨界點」以內的安全區域。

大師背書的新經濟讓通膨不發

不過,這個關係到70年代,碰上停滯性通膨而受挑戰,學者以石油危機、農產品與原物料供給減少等因素解釋過去;但到90年代中末期,美國創造長期的經濟繁榮期,失業率降到接近充份就業,FED其它理事擔心通膨再起而一直想升息,但葛林斯潘踩剎車,原因是他對傳統模型的適用性有疑慮;他在國會說「這是美國百年難得一見,難以用既有價值觀或標準加以評定的現象。」這段話被視為大師為所謂「新經濟」背書。

這段時期經濟繁榮、失業率下降但卻未引發通膨的「葛老之謎」,雖然有許多不同看法,但大致上是以新經濟作為解釋─即因科技帶來的進步讓生產力提升,菲利浦曲線「位移」作為句點。

進入21世紀出現另一個葛老之謎。拜年千禧年網路泡沫時,FED降息救市,2004年之後展開升息,結果長債利率不升反降,葛老在回憶錄中談此事件的章節就叫「謎團」。FED當時升息是看到房市泡沫出現,但卻因長利下降而讓升息無效,最終這個「無效」釀成巨災─2007年的次貸風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

魯比尼:中國等於借了一條繩子給美國人上吊

事後回顧,根據「末日博士」魯比尼的說法,FED升息未能產生收縮效果,主要是中國及德、日等國有龐大的儲蓄剩餘,這些剩餘回頭買美國的債券,用以支持美國家庭與企業的赤字與舉債,因此FED的收縮無效。他用一句鮮活的話形容此情況:「中國等於借了一條繩子給美國人上吊」。

這次葉倫之謎同樣是通膨;美國經濟成長率已達3%,失業率降到17年低點的4.1%,撇開勞動參與率也降低的問題不談,這些數據顯示的是美國經濟的熱絡。但通膨呢?在漂亮的總體數字下,個人消費價格指數成長率只有1.3%、核心物價成長率1.7%,而FED設定的通膨目標是2%。

葉倫:通膨未現是「謎團」

葉倫說,美國經濟成長及低失業率並未帶來傳統經濟模式認為該出現的通膨,這不僅是「謎團」、「出乎意料」且「令人擔憂」,這使得央行官員面臨越來越不安的窘境;將接替葉倫出任FED主席的鮑威爾也說「低通膨的原因就像是個謎」。

其實,從1980年代,當時FED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不惜緊縮貨幣到讓民間利率飆到20%,以便「勒死通膨這隻怪獸」且成功後,美國基本上就脫離通膨肆虐直到今日。甚至以全球觀點來看,除了某些國家會在不同時期碰上通膨問題外,大致上已無通膨肆虐全球的情況發生;而那些會出現通膨的國家,又多與治理問題有關。

葉倫與鮑威爾口中的「謎」,大概要幾年後才會有解答,甚至可能因經濟學家看法分歧(他們永遠看法分歧)而難有定論。不過,從長期的脈絡來看,應該是新經濟的科技進步,及全球化「要素均衡化」兩大因素繼續發威所致,而這兩者又互為表裡、彼此加乘影響。

怪獸不死,只是暫時潛伏不出

80年代之後,從中國改革開放開始,到90年代的蘇聯鐵幕解體、印度加入改革開放,還有原本想「另立體系」、華勒斯坦世界體系中屬「邊陲、半邊陲」的拉美、非洲紛紛加入原本的資本主義體系後,這個體系從人力、資源供給到市場規模都突然倍增。過去經濟繁榮期會拉高通膨,最重要的因素是工資上揚,但現在大家都能把生產基本往原來的「邊陲、半邊陲」遷移,加上替代人力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日盛,價格要漲就難多了。

而生產基地可以在全球「逐低工資而居」,又是拜科技進步之賜,否則美國企業不可能把軟體與客服中心外包到印度、把生產基地移到中國。當扮演世界工廠20年的中國工資漲到一定程度後,替代人選─從東南亞較落後的國家到「莫迪復興」階段的印度,甚至非洲國家,就成為另一個去處。在這些資源用盡前,雖然「通膨不死」,但怪獸仍將潛伏不出。


相關報導
FED宣布利率不變!聯準會主席新任人選今揭曉
今年至少還會升一次!聯準會宣布升息1碼 預告將縮減資產負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