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吉拉:怪獸之王》:療傷的最好方式,是勇於面對傷口的惡魔

怪獸電影的經典、傳奇篇章的延續,繼2014年的《哥吉拉》(Godzilla)和2017年的《金剛:骷髏島》(Kong:Skull Island)之後,終於在2019年上映了《哥吉拉II:怪獸之王》(Godzilla II: King of the Monsters),挾著比前兩集更要磅礡的氣勢、超越以往的史詩震撼,它將「怪獸宇宙」(MonsterVerse)推到一個嶄新的層次,不僅讓觀眾更加認識這浩瀚的世界觀,也從各種泰坦巨獸的出現,有著瞠目結舌的想像。

一直以來,哥吉拉便是全球領先的流行文化偶像,牠引領著保衛地球的重要使命,也在眾多的故事情節中有著獨一無二的情感寄託,也許外表看似猙獰、模樣也令人不寒而慄,但省思反戰、反核的真理,更意味著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

《哥吉拉II:怪獸之王》描述,神秘的「君主」組織一直在暗地裡追蹤著沉睡在世界各地隱密之處的怪獸,直到王者基多拉被喚醒,超過17隻的泰坦級巨大怪獸也隨著牠一同甦醒。

「君主」組織必須在全世界各地分頭對抗這些泰坦級巨獸。哥吉拉、摩斯拉、拉頓與王者基多拉這些原本只存在於傳說中的超級物種,如今重新出現在地球,牠們都想爭奪至高地位,也讓生活在其中的人類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毫無冷場的劇情、怪獸齊聚的瘋狂、無與倫比的視覺饗宴,《哥吉拉II:怪獸之王》儼然以一種打破傳統大銀幕框架的思考,重新定義了電影院中所能呈現的極致狂妄,它讓電影不僅僅是單純享受,反而是實際身歷其境,那跳脫比例尺的怪獸瘋狂,絕對是熱血沸騰的感動。

電影最引人入勝的,是導演麥可道格堤(Michael Dougherty)集結了史詩級的神獸對決,這除了是影史上少見,也是最吸引人的獨特創舉,你我可以盡情陶醉在不同型態怪獸的捉對廝殺中,正邪的對立、毀天滅地的破壞,特別是那種把城市輕易地蹂躪且輾壓的猖狂,著實是無限屏息的精采。

這部電影集所有古代超級物種之大成,巨獸打鬥的動作場面,會讓人緊張得忘記呼吸、腎上腺素飆高。然而,它最亮眼的,無疑是一個能夠引人共鳴的故事,《哥吉拉II:怪獸之王》讓這樣重量級的古代怪獸加上親情元素,是電影成功的主因。

很多時候,患難的時節讓人性面臨了分裂,卻也偶爾能從中,映照人情的光輝。以《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Eleven」一角暴紅的米莉芭比布朗(Millie Bobby Brown)就是個希望的存在,她彷彿是個帶來光明的小女孩,以最童心未泯的純真,認真地看待世界。

她不僅讓我們看見美好,也在人性的角度反思──很多時候,真正療傷的方式,是要和造成傷口的惡魔談和。

令人驚豔的是,導演用神話的方式來敘述這個故事,並將電影的背景設定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隨著故事的演進,超過17隻以上泰坦級巨獸不斷出現,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倖免於難,那種舊約聖經的災難規模,相信觀眾也能深刻體悟。

古代神話中諸神或怪獸爭奪霸權的概念一直存在於人類的DNA裡,人類知道自己有罪,也畏懼大自然的反撲、因此將大自然的力量形象化在神話故事,將天災比喻為天譴,人們潛意識中期望有一個強大如天神般物種的存在,但卻又不敢與之保持太近的距離。

導演曾說,拜現代先進的視覺效果之賜,電影讓觀眾能夠看到相同的概念、精神與情感,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如今承襲了哥吉拉65周年的精神,他坦承:「我有很大的壓力要把電影拍好,不論是對這些角色、粉絲或是當年的創作者,但最大的壓力來自我自己,因為我自己就是哥吉拉的頭號粉絲。」

1954年,《哥吉拉》(ゴジラ)電影誕生,那動輒毀滅城市的破壞力、堅不可摧之皮膚、高能熱量、還有張口發出的猖狂火焰,幾乎沒有任何軍事武器能對哥吉拉造成傷害,高強度的形象成了日本怪獸電影的始祖,更成為日本電影史中最文化性的代表。

數十年來,哥吉拉一代一代地更新,電影也有多部相關系列,《哥吉拉》確立了日本特攝「怪獸電影」新片型,不但從此衍生大量的怪獸電影、科幻電影,日後還衍生出《超人力霸王》片型,讓「巨大化」成為特攝片常用的觀念與手法,影響著日本電視、電影。

事實上,在1945年的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代表了日本人受到原子彈爆炸的震撼及對核能的恐懼,間接導致了《哥吉拉》的誕生;在1954年的第五福榮丸號事件,則是帶給劇組靈感,加強了《哥吉拉》的故事設定框架。

片中怪獸帶來的絕望感,以及因為知道牠是被人類的狂妄自大所「喚醒」的、象徵著自然的反撲與天譴之力量,而無法單純地視之為邪惡、外來的侵略──這些電影元素,再次讓人們想起原子彈的教訓,更因此引起廣大的迴響。

人類常自負的以為能人定勝天,但他們錯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