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得主摘諾貝爾獎 高學術評審展台灣軟實力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日電)第4屆唐獎隨著9月份4 場「大師論壇」結束而步入尾聲,10月初諾貝爾獎揭曉是另一個驚喜。2016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道納(Jennifer A. Doudna),今年同樣以基因編輯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再為唐獎寫下一個里程碑。

除此之外,今年全世界都籠罩著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疫情陰影,唐獎也首度取消「唐獎週」和頒獎典禮,「大師論壇」改成網路連線,卻也意外開啟了一種新的座談嘗試。

「第一次或許是碰到,但兩次,就是毫無疑問了。」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接受中央社專訪,談及夏彭提耶和道納摘下諾貝爾化學獎,不禁喜上眉梢。這是唐獎第二次「命中」諾獎,首次是在2018年時,諾貝爾醫學獎頒給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兩人正是2014年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

唐獎生技醫藥獎與諾貝爾獎的獎勵對象最有重疊性,但仍有一些差異,陳振川分析,唐獎強調創新之外,還要有實際貢獻作為證明,例如要有發展出製藥的方法,確實改善人類生活,諾貝爾獎得較強調Discovery,往往頒給基礎研究。

這也解釋了為何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和2016 年唐獎相比,缺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華裔美籍)。張鋒的貢獻主要在於改良同時編輯多個基因、同源性基因修復的實驗方法,大大打開基因編輯的應用市場,也讓張鋒名氣與收益兼得,獨獨被諾貝爾獎遺漏。

對於未來是否會出現第3、第4組唐獎得主再摘諾獎,陳振川頗有信心,過去4屆生技醫藥獎得主的研究,都廣泛地解決了世界上許多的難題。以今年3名得主來說,他們對細胞激素的研究,貢獻造福全球成千上萬受自體免疫或發炎疾病所苦的病人,也與近年的武漢肺炎疫情息息相關。

除了生技醫藥,唐獎永續發展獎、法治獎得主也被認為有潛力摘下諾貝爾和平獎。陳振川認為,雖不一定要拿來與諾貝爾獎比較,但至少證明了唐獎經由專業團隊評選,選出的得獎者都是相當高的級別,在各領域有很深遠的影響。

面對COVID-19變局 唐獎持續發揮影響力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全世界人們的生活,第4屆唐獎也首度取消頒獎典禮和「唐獎週」活動,讓台灣學者和師生無法近距離一睹得主風采,是較為可惜的地方。不過唐獎基金會仍堅持舉辦了「大師論壇」,藉由實體座談會與連線直播形式,實現了得主與海內外專家跨越國界和疫情封鎖,共聚一堂討論學術和時事發展。

生技醫藥場次,3名得主查爾斯‧迪納雷羅(Charles Dinarello)、馬克.費爾德曼(Marc Feldmann)、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分享各自過去半世紀鑽研細胞激素基礎研究及自體免疫疾病治療歷程,同時也談到武漢肺炎的近期研究方向,讓聆聽者都上了寶貴的一課。

永續發展獎得主珍古德(Jane Goodall)也在論壇中分析,武漢肺炎疫情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不尊重自然界的結果。當人類摧毀森林,迫使動物遷移與不同物種接觸,造成病原體、病毒或細菌等擴散,自一個物種跳躍到另一個物種的情況,進而產生新的疾病。

陳振川表示,連線論壇要成功,背後下了很多功夫,有太多事情要協調,還必須克服時差、軟硬體等設備,基金會便整合了中華電信等團隊,化不可能為可能。不過這之中也有一些新的問題出現,例如透過Slido線上提問,卻無法確保提問者是否冒名。

除此之外,唐獎基金會也邀請歷屆得主貢獻智慧,從所專精領域分析疫情對世界造成的動局,並嘗試為未來發展指點迷津。唐獎基金會今年並協助第六屆慈濟論壇,邀請曾獲永續發展獎的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分享世界環境變遷、極端氣候議題。

曾擔任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的陳振川指出,在疫情的環境下,最怕又發生「複合式災難」。台灣今年算是相當幸運,沒有大颱風、大地震,目前的醫療、社會機制還能夠承受,但像孟加拉有水災和難民議題,黎巴嫩有大爆炸,美國、加拿大遭遇野火,種種災害都使得防範COVID-19疫情更為複雜。

陳振川說,台灣接下來要注意的是秋冬疫情復發,如果中南部遇到缺水和旱災,許多防疫措施都要改變,需要各界「超前部署」,才不會發生了才措手不及。唐獎基金會也會持續找機會,向歷屆得主請益。

學測指考 唐獎得主貢獻屢有入題

唐獎的影響力不僅僅存在於高端的學術殿堂,近年台灣各大升學考試,也都屢屢有唐獎相關的題目入題,其中107年、108年連續兩年指定科目考試,連續兩年將第二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發展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入題。

第三屆唐獎漢學獎得主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英譯唐朝詩人杜甫名句「天地一沙鷗」,也成為109年指考國文科考題,考驗學生分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模式,被視為當年國文科最難的題目之一。

另外,在兩岸三地各大電影獎項屢屢獲獎的「我不是藥神」,片中敘述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故事,藥品原型就是來自第3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布萊恩.德魯克爾(Brian Druker)所研發的藥物伊馬替尼(imatinib),由此可見唐獎得主的影響,深入社會各個層面。

陳振川表示,唐獎即將邁入第5屆,也將滿10年,已考慮舉辦回顧活動。今年的頒獎典禮雖然取消,但基金會仍希望在疫情放緩下,尋機會在公開場合表彰得主貢獻,「獎金可以用匯的,獎章和證書還是親手頒贈比較好。」陳振川說,最好是能再邀請得主來台與國內學術界互動,但考量許多人年事已高,許多國家邊境措施嚴格,因此還有待觀察。(編輯:管中維)1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