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努力。
詩作背景
《登鸛雀樓》是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皆收錄此詩。鸛雀樓,位於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始建於西元五五七至五七一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為一座軍事戍樓,歷唐經宋存世約七百餘年,于元朝初年毀於戰火。二○○一年七月,永濟市根據歷史資料,在其舊址附近恢復重建鸛雀樓。新樓於二○○二年九月正式對遊人開放。
王之渙早年及第(科舉時代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三十五歲。
詩詞原文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逐句釋義
太陽依傍著山巒西下,黃河向著大海東流。要想看盡千里風光,就得再登上一層樓。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作者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用極其樸素、淺顯的語言,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就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發表議論,與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使之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作品爭議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曰《登樓》,其依據是盛唐太學生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國秀集》是現存最早的唐詩選本。在這本集子中還選錄了王之渙的詩三篇,唯獨沒有《登鸛雀樓》一詩。清康熙年間修纂的《全唐詩》雖收入了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但又加註說:「一作朱斌詩」;同時也收入了朱斌處士的《登樓》詩,亦在詩下加註云:「一作王之渙詩」。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注《登鸛雀樓》詩曰:「此詩作者一作朱斌,題為《登樓》。」
作者簡介
王之渙(六八八至七四二年),唐朝詩人。字季凌,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早年由并州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後因受謗毀,去官歸鄉里。十五年後出任文安縣尉,在任內去世。官文安縣尉。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全唐詩》收錄其詩作六首。(《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