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作者:林錦芳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河南,現居台北市。中華民國台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前理監事、曾擔任台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專業講師顧問、國際整體形象造型設計。<br />二○二一年作品參加國際藝術聯展、二○二二年四月作品刊登於中國美術新雜誌。
作者:林錦芳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河南,現居台北市。中華民國台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前理監事、曾擔任台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專業講師顧問、國際整體形象造型設計。
二○二一年作品參加國際藝術聯展、二○二二年四月作品刊登於中國美術新雜誌。

▲作者:林錦芳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河南,現居台北市。中華民國台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前理監事、曾擔任台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專業講師顧問、國際整體形象造型設計。
二○二一年作品參加國際藝術聯展、二○二二年四月作品刊登於中國美術新雜誌。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出自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五言絕句《鹿柴》,描寫的是天近黃昏,一抹斜陽的餘暉穿透密林的濃蔭,照射在青苔之上。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生於陰暗潮濕之處,青苔因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而得以生存,而此時此刻日落西山,陽光變得柔和,澤被密林深處的青苔。詩句烘托出一種靜謐、幽暗、空靈的氛圍。

詩作背景

作者王維,字摩詰,原籍祁縣(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其詩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其作品最主要的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中年後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特別是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時曾受偽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輞川有勝景二十處,鹿柴為其中之一。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柴,本作砦,通「寨」,有籬落的村墅。

輞川,即輞谷水。在陝西省藍田縣南,源出秦嶺北麓,北流至縣南入灞水。《新唐書·藝文傳中·王維》:「別墅在輞川,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

詩詞原文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逐句釋義

空曠寂靜的山中看不見人,只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響。夕陽的金光照射進深林中,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作品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

詩的前兩句,以聲音寫空,妙在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

詩的後兩句,以光影寫靜,妙在明暗相襯。傍晚時分的光線,不再強烈灼人,而是更加柔和,她既關照整座山、整片林,又穿過斑駁的樹葉,關照林下的青苔。

詩的第一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象中的「無限」和「神秘莫測」寫幽深之感。第二個透視點是青苔。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觀其形,辨其色。青苔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它的生長,是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的結果,而此刻卻在夕照中。這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互相映發,使詩意虛實相生。

整首詩用最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詩人筆下之景皆是心境的折射,只有內心足夠安靜的人,才能感受空山人語,才能閒看樹影斑駁,才能察覺青苔光照。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作品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詩中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夕陽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