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市值腰斬,資本不“AI”湯曉歐了?

業績承壓,商湯如何證明自己?

1.6月30日,港股商湯開盤股價跳水,盤中最高跌幅50%,市值蒸發900多億港元,約合人民幣近800億元。而當天正是商湯基石投資者和上市前的投資者禁售期結束後第一天。毫無疑問,巨額的解禁量,是導致商湯股價大跌的主要因素。2.像商湯科技這樣的巨量撤出,甚至在股價較前一天腰斬的前提下還爭先恐後的出逃,除非是持股成本極低,以腰斬之後的價格拋售仍然能夠獲得收益或者保本,否則的話,這場逃離,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商湯不值錢了。3.當AI成為科技公司的標配以後,商湯科技的“AI第一股”濾鏡也就自然而然被打破了,而在這片巨頭林立的紅海裡,商湯不僅技術優勢不夠明顯,同時還嚴重缺乏自有場景和商業生態,無法獲得足夠多的數據,反而要花更多的錢去推廣和適配,這同樣也是商湯掉隊的主要原因。

6月30日,港股商湯開盤股價跳水,盤中最高跌幅50%,市值蒸發900多億港元,約合人民幣近800億元。

這也是商湯自去年底上市以來,股價首次跌破3.85港元的發行價。

股價暴跌的重要背景,是商湯科技上市前投資者和基石投資已經全部解禁——招股書顯示,商湯上市後至少六個月內,所有主要IPO前投資者將保留上市時至少50%的投資。基石投資者則不能直接或間接出售其根據基石投資協議所購買的任何發售股份,向全資附屬公司轉讓股份等少數情況除外。

而6月30日,正是商湯基石投資者和上市前的投資者禁售期結束後第一天。

盡管商湯創始團隊也曾試圖挽回投資者信心,在6月30日港股開盤前即發布公告稱,“為表達彼等對公司長期價值及前景的信心”,公司高管徐立、王曉剛、徐冰及公司若干管理層成員自願承諾,於2022年12月29日之前,不會出售公司總數為20.02億股的B類股份,佔總股本的5.98%。

然而,這並沒有抵消股東解禁帶來的利空。

誰在逃離商湯?

毫無疑問,巨額的解禁量,是導致商湯股價大跌的主要因素。

不過,業內更為好奇的是,到底誰在拋售商湯的股票?

2021年12月30日,幾經波折之後,商湯科技在港股上市,彼時估值近1300億元,上市發行價為3.85港元,發行數量為15億股,後面又行使超額配股權增發了2.25億股,增發價格也是3.85港元/股。

而根據6月30日市場股票拋售情況來看,超大單交易呈現淨流出狀態,而大中小單則呈現淨流入——可以這麼理解,解禁首日,大機構紛紛跑路,而散戶則試圖抄底。

而能夠掌握大量股票的,無非兩類人群,一是IPO時的基石投資者,其持股成本約為發行價的3.85港元,其次是持有原始股的股東,後者持股成本一般更低,且持股數量也會更多。

公開消息顯示,上市之前,商湯科技引入了9名基石投資者,分別是中國誠通旗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徐匯資本、國盛集團、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上汽集團、國泰君安、香港科技園、希瑪眼科、泰州文旅,總計認購股份數量達到10.33億股。

此外,軟銀集團、淘寶中國、春華資本、銀湖資本、IDG為公司的前五大風險投資機構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14.88%、7.59%、3.08%、3.05%、1.42%。

不難猜測,逃跑者,就在上述之列。

而在許多媒體的猜測裡,軟銀或許正是那個領頭人——今年5月,軟銀集團發布其2021財年業績報。財報顯示,由於軟銀投資組合中的科技股暴跌,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遭受歷史性打擊,並拖累了軟銀集團業績。2021財年,軟銀集團淨虧損約1.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00億元),為公司四十年來歷史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但目前,並沒有實質性證據可以證明軟銀是否減持。

不過,股票交易解禁之後股東離場,本身並不稀奇。但離奇的是像商湯科技這樣爭先恐後的巨量撤出——截至6月30日下午兩點,成交額高達46億港元,而根據同花順數據,平日裡商湯科技每天的成交額僅為1億元左右。

AI第一股光環破滅

資料顯示,商湯成立於2014年10月15,是一家行業領先,專注於計算機視覺技術,賦能百業的人工智能軟件公司。

根據沙利文的報告,按2020年的收入計,商湯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同時是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件提供商,市場份額達11%。

2021年12月30日,商湯科技登陸港交所,成為國內AI第一股。上市僅幾個交易日,商湯股價一路飛升,從3.85港元飆漲至9.7港元以上,躋身翻倍股,總市值最高達到3200億港元。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商湯上市的時候,一方面,正值港股在金融與地產佔比較高之外,主動擁抱科技公司的蜜月期,另一方面,商湯作為AI四小龍中的老大,又是當時唯一一個成功上市的公司,市場對商湯也確實抱有無限的期待與想像。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同時也意味著,市場上缺乏可以類比的公司,因此,商湯科技一開始的估值,其實是缺少錨點的,這造成其置身在T+0的港股市場裡,本身就極容易陷入非理性的炒作中去。

此外,商湯科技上市時,自由流通的股份佔總股本只有1.41,%,其它均在鎖定狀態中,這就進一步加劇了該股的稀缺性,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奇貨可居”的印象。

如今,商湯股價一日內暴跌,除了股權大規模解禁的原因,更重要的或許還是行業因素。畢竟,整個AI行業目前都不太好過。

實際上在2019年以後,資本對於AI的熱情就已經明顯消退。西南證券研報指出,AI領域投融資事件數在2018年達到頂峰,投融資次數自2019年起顯著下降,其中C輪以後投融資佔比超過50%,輪次後移。

包括與商湯科技並稱AI四小龍的曠世科技,自2019年5月完成7.5億美元融資後,再無動作;雲從科技則止步於2020年5月完成的18億元人民幣融資——事實上,自2020年以後,AI四小龍中只有依圖科技完成過一次融資。

主要原因是AI不再耀眼了。這就好比八十年代時,因為汽車很少,會開車的司機也同樣很緊俏,然而隨著汽車的普及,專職司機的存在感也會越來越弱,是一個道理。

如今的AI,幾乎是科技公司的標配,失去了這樣一層濾鏡的商湯科技,本身就需要經歷一個“跌落凡塵”的過程。

一個很好的案例是,在此之前,更早之前登陸科創板的“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其上市首日市值一度沖到1000億元,然而截至發稿,寒武紀市值僅剩253.72億元,跌去整整四分之三。

而且,隨著AI四小龍裡的雲從科技已經登陸科創板,曠視科技也於今年5月被上交所恢復發行注冊程序重啟IPO,商湯科技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也在被進一步稀釋。

除此之外,來自美國的打壓也是一重原因,2021年12月10日,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管控辦公室(OFAC)突然將商湯科技列入限制美國資本投資的名單。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了資本對商湯科技長遠價值的判斷。

業績承壓,商湯如何證明自己?

2022年3月,商湯發布上市後首份年報,2021年實現營收47億元,同比增長36.4%,毛利率為69.7%。

營收增長,虧損卻擴大——經調整後,商湯虧損淨額為14.2億元,同比上升了61.5%。主要原因在於研發投入猛增,達到36.14億元,佔收入比重為76.9%,甚至比毛利率69.73%還高出7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一年到頭,商湯賺的錢,還不夠拿來搞研發的。

事實上,剛性研發可以說是AI企業標配,但研發投入的高企,必然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業績,2021年,商湯新增了1500名研發人員,目前其研發人員數量約佔員工總數的70%。

而投資者可能出於短期內看不到盈利的預期,不再堅持也是正常的。

公開資料顯示,商湯的收入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四個板塊,主要是通過銷售軟件應用許可、軟硬件一體產品解決方案和軟件訂閱費實現收入。

目前,智慧城市是商湯第一大營收源,2021年貢獻營收21.4億元,在總收入中佔比高達45.6%;該業務下的城市方舟產品,截至2021年底,已累計有140個城市部署,相比2020年底增長48.9%,其中包括上海、深圳等15個超千萬人口的大型城市,以及4個海外城市。

但在疫情的影響下,想要在中型城市乃至小型城市復制此前的增速與覆蓋率,恐怕不易。

更別說,這一領域裡,還有百度的AI CITI、騰訊的數字城市、京東的城市計算、科大訊飛的訊飛超腦等等,另外傳統硬件廠商諸如海康、大華等也在推進自研算法業務,這就導致,在巨頭林立的AI領域裡,商湯不僅技術優勢不夠明顯,同時還嚴重缺乏自有場景和商業生態,無法獲得足夠多的數據,反而要花更多的錢去推廣和適配,這同樣也是商湯掉隊的主要原因。

此外,智慧商業為商湯第二大收入源,該業務主要是為商超提供AR導航、互動等服務,2021年貢獻收入為19.6億元,相較2020年增加了31.8%——但同期客戶數量僅增長8.7%。

考慮到多地已經出現人口減退與財政困難的情況,智慧商業的前景也同樣不太明朗。

另外,雖然商湯稱自己為最大的元宇宙賦能平台之一,但元宇宙新業務目前也還在投入階段,暫未看到成效。另一大板塊智能汽車業務,也同樣不成規模,且前景不明,畢竟後者已經成為了車企、互聯網公司以及AI企業紛紛下注的重點板塊,頭部品牌甚至早早就已經找好了合作夥伴,商湯想要在這裡分一杯羹,並不容易。

不過,這並不能說商湯科技的前景就是一片黯淡,畢竟虧損的來源,主要還是對於研發的投入。研發投入雖然短期內不能帶來可以令商湯科技獨樹一幟的優勢,但技術積累和相關產出仍相當客觀。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末,商湯科技累計擁有超過1萬件全球專利資產,同比2020年增長了96%,其中78%為發明專利。

或許有一天,商湯科技能迎來蛻變,涅槃重生,迎來新的高光時刻。但目前,它還需要先品嘗被冷落的滋味。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鹿財經”(ID:bjyinhu2020),作者:張勉,編輯:陸達,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