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讓自己做主!《遇見,預見》與聽眾開誠布公話生死

「善終」可以讓生命的結尾更圓滿,是對自己負責,更是為了不要將最困難的決定留給最愛的家人,但究竟要如何達成這項最終的心願?衛生福利部特別聯合醫界專業人士、知名網紅與學生族群,透過Podcast,從多元的面向深度探討生死議題,共同分享大家對於善終的想法跟思維,並帶領大眾藉由「善終三法」,瞭解器官捐贈及病人自主權利的目的與流程,讓民眾了解「善終」可以有所選擇,明白在人生最後旅途上,如何用更體貼、更溫柔的方式走向終點。

匯集各界看法,破除迷思與恐懼

共8集的《遇見,預見》Podcast節目當中,主持人黃子佼、節目嘉賓和參與交流的學生代表,分別從心理學、醫療第一線、戲劇、禮儀師、命理和法規等主題,深入探討生死議題,破除大眾對於身後事的避諱與恐懼心態,以正面的態度規劃自己生命的最終決定。

第一集的主題就從在決定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或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如何與家人溝通討論展開。受邀嘉賓為心理學作家海苔熊,他除了講述自己與家人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同時也提出許多正向溝通的建議和小技巧,而擔任助理主持人的學生代表,也分享了許多家長與學生的觀點,更加令人明白,要抱持著開放正面的心態,與家人討論生離死別雖然並不容易,但如果願意踏出那一步,打破傳統思維的桎梏,讓預立醫療的決定,確定離世前的醫療對待;考慮器官捐贈,讓生命的價值延續下去,也許可以讓此生得到更圓滿的結局。

節目也請來不少醫療第一線人員,包括有「醫龍」之稱的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蔡兆勳、器捐協調師廖麗鳳等醫療人員,介紹擔任器官移植工作、安寧緩和醫療的心路歷程,以及過程中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學生代表則是站在一般民眾的角度,表達出對於器官捐贈和預立醫療的想法和常見顧慮,希望藉由兩方的意見交流,一一將大眾對器官捐贈、安寧緩和及病人自主的誤解或迷思給釐清破除,讓醫療場域中原本單純為個體延續生命的宗旨,逐步導向以尊重個體最後意願的方向。

日前有部頗受歡迎的韓劇《機智醫生生活》,播出後不只收視率節節攀升,更令人意外的是,竟然讓韓國登記器官捐贈的人增長了3倍,由此可見戲劇的影響力。因此《遇見,預見》Podcast節目特別請到百萬YouTuber《那些電影教我們的事》的水ㄤ,討論戲劇帶給大家的反思和領悟,同時也藉由戲劇反應到真實社會中的情境,帶領聽眾們發揮想像,將自己化為劇中主角,看看是否也會做出和劇中人相同的決定,並透過這樣的方式,使大家更加明瞭器官捐贈賦予生命的特殊意義。

回歸到生活真實面,「禮儀師」可說是與死亡最為靠近的職業,在第五集的《遇見,預見》便邀請全台首位日本認證的「送行者」許伊妃現「聲」說法,聊到她在擔任送行者時所看見人生終點的各種「遺憾」故事,以及她支持「積極終活」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節目中特別提到,目前國際上已經能利用3D列印技術幫助活體器官移植,像是美國就有以3D列印肝臟組織和氣管,幫助病人延長生命的成功案例;日本、德國、以色列和印度等國家,也開始陸續利用3D列印技術於脊隨、人造皮膚和心臟的實驗研究,但同時有支持與反對這項技術的意見,聽眾在聆聽完這集節目後,對於「終活」會更有概念和深刻的見解。

最好準備,結局能更加圓滿

每一集節目中,助理主持都會分享經由大眾訪查或團隊討論時,大家對善終的想法跟思維,以及包括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等內容、條件與啟動流程,像是所謂的器捐,一定得經由專業而謹慎的評估流程,也會在充分尊重本人和家屬的意願之下才進行,幫助社會大眾對於器官捐贈、安寧緩和及病人自主有更加全面完整的了解,才能減少對未知的恐懼和遲疑,而這也正是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善終三法」的初衷。

人生的旅程中,有許多美好的風景,在走到生命終點站前的每一秒,都值得認真去體會,而活著的每一天,也都該為最後一天做準備,才不會徒留下遺憾。《遇見,預見》引領民眾以正向的心態討論死亡,提前從大學、青壯年齡時便開啟對生命教育的探索,有準備的去面對善終,並帶給大家許多啟發,在說再見時,如果可以,就把帶不走的,化做更美麗的生命延續。

更多良醫文章
3天改變體質的斷糖飲食:日本名醫親身實踐!3個月瘦17公斤、年輕10歲
一位「做工的人」左手幾乎要截肢,卻堅持脫完鞋再進醫院...重症女醫的體悟:身分、地位,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