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家鄉,他們這樣看⋯⋯

文/Mrs.Reader、史華典、Euphie Chen

台灣的裡裡外外,該怎麼改變,才能為優秀人才鋪好返鄉的那條路?天下×換日線徵文解方,他們這樣說⋯⋯。


改變職場文化,別當工作機器
Mrs.Reader/36歲 @倫敦,任職於英國外商
我在中國工作過2年、台灣3年,並在2010年前往英國,至今邁向在英國工作的第7年,說不想回台灣是騙人的。但每次有人問我是否考慮回台灣工作,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為什麼?最主要的原因是職場文化、福利保障與生活品質等3大方面。

先說職場文化,由於英國人講究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英國勞工每年至少有132天的假日,因為英國人相信足夠的休息與充電,不但是基本人權,更是增加工作效率的最佳良方。

許多人認為出走是經濟因素,在我看來,生活品質才是最大關鍵。這裡?的不是用高檔家具或吃好料那種生活品質,而是對待生活與人生的態度。

2015年,英國平均年薪為27,600英鎊,換算為台幣約110萬,乍看之下比台灣高很多,但別忘了英國物價也很高。但我的英國同事幾乎每人都有至少一項嗜好,大家都充分利用工作餘暇,經營以興趣為基礎的「第二專長」。這股不計成本、認真經營自己嗜好的風氣,反映出社會對文化活動的支持,也難怪英國創意產業一直走在世界前端。

台灣可以做的事,我認為有3個:

  1. 政府制定維護勞工權益的法律,包括給予合理的假期、提高應屆畢業生工資門檻、設立補助方案協助雇主改善工作環境等,並嚴格落實,讓台灣職場揮別廉價勞力市場的窠臼。教育雇主投資、照顧自己的員工,追求高效率,不追求長工時的認知。

  2. 教育勞工加入工會的重要性,並在政府協助下,讓各行各業工會達到能和資方抗衡的實力。

  3. 鼓勵多一點精神生活,少一點物質享受。我從自己的觀察發現,台灣社會漸漸發展處一種以消費為主導的休閒文化,原因可能和工時長、加班多有關,造成大部份的受薪階級一到假日就累到什麼也不想做,只想藉由好好吃一頓或買個名牌包這種能快速消化的方式慰勞自己。殊不知這其實並沒有真正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從基層建立整體社會對培養第二專長的興趣,逐漸讓勞工意識到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性,才不會淪為週間是工作機器、週末是消費主義的victim(受害者)。


公開薪酬資訊,才能有良性競爭
史華典/27歲 @越南,任職於台商

人才流動是全球化時代下的趨勢。但台灣的困境之一是,本土優秀青年出走,不只是在「地域上」離開台灣而已,而是已經不在母國企業工作。與許多日韓外派的年輕人,仍然在母國的企業工作不同。這等於我們白白培養了人才,送給其他國家使用。

台灣青年出走?低薪只是表象,雇主的心態是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台灣近年來企業獲利其實並不低,但低薪已經成為常態,為什麼?因為台灣企業普遍把員工當成需要削減的「成本」,而非值得投資的「資產」。

以我所在的越南為例,許多台商沒有給海外任職的台灣青年勞健保,連最基本的越南工作證都不願意協助辦理,更不要提加班費這種「靈異」的東西。

這種觀念上的改變,很難發生於一朝一夕。短期內只能夠迫使雇主必須遵守勞基法。必須讓懲處提高,讓雇主「有感」,不敢挑戰法律。

台灣有個怪現象,99%的薪酬資訊不揭露,這在其他國家是非常少見的。建議立法強迫雇主在釋出招聘訊息時,必須提供薪酬的範圍,以供求職者參考。這種資訊公開,或可造就良性的競爭,讓好人才的薪資得以提高。


不要再歧視小確幸創業
Euphie Chen/35歲 @台北,任職於智庫

台灣年輕人血液裡仍有著創業的基因。不同的是,創業商品跟著時代不同了,年輕世代創業走向了設計、文創、網路、餐飲。但被批評多以開創特色小店、咖啡店、應用軟體等「小確幸」為滿足。

但其實,現在被全球吹捧為引領第三波咖啡革命的藍瓶咖啡,2004年也只是舊金山渡輪大廈外的小攤子,而且還是市集開張時才出來的流動攤販。

當然藍瓶走出海外,靠的不是當年那家小店的小老闆,需要更多人合資、入股,更專業化的經營模式。只是許多國際連鎖大品牌,一開始也都是「小確幸小店」。所以,重點該是如何有系統地幫助國內的「小確幸產業」走向國際?如何幫助這些創業者了解當地法規,消費者習性,以及擴大資金的募集,讓出走海外的成本降到最低?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才有機會讓這些「小確幸」發展成大幸福。

至於咖啡廳的產值能不能比擬科技業?過去,星巴克、麥當勞走向了全世界。到現在藍瓶咖啡、速食業者Shake Shack接力在全球各地開幕,也許你會說「不管怎樣,還是蘋果的產值高啊」,但服務業輸出的不只是服務,還有文化、人力,這些不是單純的數字可以衡量的價值。

「小確幸」並非無法立國,而是該如何讓這些小小公司,有一天也能站上世界,拋棄只有工廠、技術、產品才能外銷的想法,人才、服務模式、文化價值一樣可以外銷,一樣可以征服這個世界。
(本文為天下×換日線聯合徵文)

更多天下雜誌報導
300塊活3週?台灣青年收入終生低於上個世代!
管理專家西奈克:年輕人最恨的,是光說不練的老闆

【專題】一再痛失人才 台灣到底怎麼了
台灣教授逃亡潮 以後誰來教大學生?
讓每個返鄉人才,都能是下一個張忠謀
高中畢業生:走出去,才知道自己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