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木料環保再生 科技塑木創新趨勢

工商時報【文╱賴麗如】 台灣木材皆仰賴大量進口,國產自給率不到百分之一,據相關學者表示,台灣森林面積占陸地面積的六成,但因欠缺永續政策,因而損失臺灣本土木業發展的可能性。以現今世界的環保趨勢來看,每個國家都有減少排碳的壓力,反之若能有效運用土地造林、回收木料再生,即使是疏伐取得的木材,也能透過加工技術製造出優良的建築材料在地利用,不僅能創造產業價值,同時能提倡環境永續發展。 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在高雄六龜人工林進行的「中層疏伐」實驗,此研究在探討不同疏伐策略對林木生長和林分結構之影響,同時藉由調整人工林密度,讓林木能獲得充足的養分長得更加茁壯,而細小長不大的樹木最終經濟價值也會歸零,因此採用中層疏伐作業來保留生長良好的樹木,反而有持續性的經濟效應。 而台灣製造科技塑木的「環塑科技」總經理陳進惠受訪時則指出,品質良好的科技木耐久實用,也比實木價格成本低出許多,每使用1噸的塑木就可減少砍伐2顆30年的樹,同時減排5噸二氧化碳並釋放14噸氧氣,等同節約80桶石油與減少6,000個廢棄塑膠袋的污染,但由於台灣塑木市場中70%皆來自進口,品質良莠不齊,材質粗劣的塑木往往在1至2年就開始變質、崩裂等等,造成台灣建築業者對塑木有很大的排斥與恐懼,其實這都相對反映在成本與製造技術能力上。現在由台灣木材加工廠回收的木料,進行塑木的製造,不僅能讓材料再生成為優質的科技塑木之外,這些塑木在經過20年的使用過後還能再度回收成為複合枕木,使用在登山步道、戶外休閒步道的應用上。而進口的劣質塑木不僅易壞,更因不耐用,也無法進行再製與回收,因而產生每年多出至少6千噸以上的廢料,而改用環保再生塑木不僅可以減少砍伐,也能建立重視資源與環境永續觀念。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副教授邱祈榮曾在其它媒體受訪時指出:「台灣國有生產性的人工林有27萬公頃,如果每年一公頃生長5立方米,一年就有135萬立方米的木材產量,現今國產材產量過低,其實是怠惰與卸責。」足見台灣林業永續是不可忽視並值得被重視的環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