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大陸內循環經濟模式

習近平有關「國內大循環」的談話引起熱議,很多分析認為,大陸面對中美貿易戰、疫情、洪災等種種不利因素,特別是來自於美國的壓力,不但出口急遽惡化,更愈來愈難從外部取得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產品與技術。習近平不得不更加側重內部體系的自我循環,來提升大陸自身的生產製造、數位創新與技術開發能力,並做為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這個觀察部分正確,但部分錯誤。

從歐美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來看,大陸要提升經濟質量,邁向已開發國家境界,必須從調整經濟結構著手,加強內需的消費與服務業比重。這個基調,自十二五到十三五規畫,一直是大陸經濟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重要的政策推動方向。換言之,重視「國內大循環」是大陸10年來既定方針,中美貿易戰與疫情,只是一個催化劑,讓大陸更加全力以赴。明年就是十四五的啟動元年,在這個關鍵時刻,習近平及劉鶴一再強調內循環的重要,除了延續十三五精神外,也是為十四五規畫定調與鋪路。

只是,過度突顯內循環,卻引來外界對大陸準備閉關鎖國的疑慮。對此,習近平特別強調,大陸市場大門已開放40多年,未來不僅不會關閉,反而會越開越大。大陸是全球化受益國,儘管短期各國保護主義升溫,但長遠來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與趨勢。所謂國內大循環,絕不是關起門來自嗨,而是以內循環為主體,再結合國際循環,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雙循環體系。

不論習近平的澄清能否消除外界疑慮,可以肯定的是,大陸今年以來一連串金融市場開放的舉動,如取消證券、保險及基金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上海自貿區人民幣資本帳項目開放試點,足以證明大陸不只想要追求內部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希望透過對外開放為金融市場改革提速。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40多年來的經濟改革經驗,北京已深刻體認,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跨入已開發國家行列,光靠自身力量還不夠,勢必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事半功倍,閉關鎖國只會帶來負面效果。

在貿易戰及疫情威脅下,大陸經濟確實面臨空前的挑戰,這也讓接下來的十四五規畫,變得更為重要與關鍵。十四五代表的不只是未來5年的經濟規畫,更是中共完成第1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建黨100周年),第2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銜接點(建政100周年)。延續十二五及十三五的理念,習近平在此刻提出以國內自體循環為基礎,再擴大連結國際循環,頗有重新定調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方向的意味。

亦即,十四五將延續十二五及十三五拉抬內需市場的目標,但為達成第2個百年:建政百年的目標,將不會侷限於內部經濟結構調整,而將融入國際經濟循環系統,建成中國獨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甚至更進一步透過內循環,引領並發展出一套新的國際大循環體系。

面對這個趨勢,兩岸貿易及產業高度互賴,政府宜及早因應。大陸這艘巨輪開始轉彎,台灣不能原地不動,甚至往後倒退行駛。兩岸政治關係空前緊張,但在經貿上,大陸並未刻意箝制或阻撓台商在大陸的發展,反而還持續提出多項惠台優惠政策,兩岸經濟合作空間仍大。

就企業來說,台商除把握當地內需市場發展機遇外,也應思考過去「兩頭在外」的貿易模式,是否可以持續,若不可,就必須思考轉型升級策略。在新的內循環經濟模式下,雖也會連結國際循環,但重點還是在於如何透過內需動能的提升、產業在地化及自主化的形成、及數位創新技術的研發,來創造一個可以自我循環、生生不息的經濟體系。在這樣的發展方針下,經濟結構持續調整與產業供應鏈重組是必然的,台商想要生存,一定得跟著轉換思維,並調整角色的扮演。

面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民進黨政府在兩岸經貿互動上,能多為台商設想,這是小老百姓對大政府的最卑微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