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川普2.0 中經院:台半導體業未來投資焦點轉向歐盟、美國 供應鏈將成「+1+1」模式
中華經濟研究院27日舉辦「美、日新政府印太戰略走向與對台灣之意涵與影響」國際研討會。(圖片來源/中經院)
隨著美國與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加劇,印太地區的大國關係及相關政經情勢、科技與貿易發展和供應鏈轉移等趨勢引起了全球關注。
中經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指出,近年來,台灣對美國和歐盟的投資已顯示出持續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在美國政策調整及半導體產業需求推動下,預計未來3至5年將成為台灣企業的新焦點。
另外,儘管台商「中國+1」或「台灣+1」模式的布局策略在東南亞已逐步成型,但隨著美國潛在政策變動,如川普加碼高關稅或啟動301調查,台灣企業在這些地區的投資動向將更謹慎應對,繼續尋求更分散的供應鏈策略,形成新一輪更複雜的「+1+1」全球布局策略,進一步分散供應鏈風險。
川普「交易式外交」直攻企業,學者:政府影響力被削弱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表示,若將川普第一任作風當作指引,可發現其習慣進行「交易式外交」,直接與對手國直接交易。對於此種特殊外交風格是否對於台灣產業,例如半導體業、傳統產業造成影響,將是必然的。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左正東認為,各國政府在此種狀況下,角色影響力恐被削弱,更難有效協助企業。他解釋,川普任內希望讓部分重要產業,如晶片產業,能夠重返美國,但與拜登政府的補助不同,川普是直接加課關稅讓廠商非來不可,在「直接針對企業而來」、不太依賴政府間協商的前提下,政府角色反而容易被忽略,難以有效協助企業。
至於是否能形成「交易」,左正東認為需取決於廠商布局選擇;另外,美國晶片法案補助,拜登政府雖然已經撥款,但川普未來是否透過增加新條件使後續補助延緩,甚至取消,也增加不確定性。
友岸外包⮕美國優先,中經院預測「+1+1」布局興起
過去4年,拜登政府推動「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台灣企業加速投資東南亞,特別是在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國,台商布局明顯擴大;然而,未來川普重返白宮,徐遵慈分析,可能帶來另一波變化,出現新一波「中國+1+1」或「台灣+1+1」模式,分散至更多地區。
徐遵慈認為,在川普以美國優先、不支持友岸外包情況下,目前已經在東南亞設廠的企業,由於調整成本恐過高,預計不會進行大規模變動;另一方面,尚未投資的廠商可能會持續觀望,延緩決策。
然而,目前的「中國+1」等模式可能仍不足以應對未來分散投資的需求,需探索更為多元的目的地,加上若川普對越南啟動301調查,出口美國的在越南台商將不得不調整供應量以應對潛在限制,徐遵慈指出,「中國+1」或「台灣+1」的布局策略將進一步增強,邁向如「中國+1+1」等模式,進一步分散供應鏈風險,形成新一輪更複雜的全球布局策略。
川普高關稅實質影響,可能要等到2025下半年以後
針對川普的高關稅政策、啟動301調查,或對中國取消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等,徐遵慈指出,該等政策其實都需要經過一定的立法程序和國會審查才能實施,實質影響可能要等到2025年下半年,甚至2026年才會顯現。
徐遵慈表示,儘管川普在參眾兩院擁有多數優勢,但少數黨仍可能利用議事杯葛手段來阻撓或延後政策的推動,影響政策執行的時程。
不過仍要注意,過去川普1.0的301關稅措施,許多商品如智慧型手機等雖未真正加徵關稅,但全球廠商已經展開供應鏈的預防性調整,此次也很難避免。
近年來在半導體相關產業帶動下,美國在去年成為台灣最大投資目的國。學者認為,半導體業未來的關鍵投資目標,將是歐盟與美國。(圖片來源/截圖自中經院YT頻道)
半導體業投資轉向歐盟、美國,對新南向國家投資將趨於穩定
徐遵慈分析,近年來,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新增投資呈現快速減少的趨勢,截至2023年及今年前8個月,對中國的投資比例已降至約10%;相較之下,台灣對東南亞及新南向國家的投資在過去4~5年間大幅增加,目前約維持在30%至40%的水準。
同時,2023年台灣對美國的投資占全球投資的36%,使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投資目的國;另一方面,台灣對歐盟的投資比例也於2023年達到18.7%,顯示出投資結構的明顯轉變。
徐遵慈表示,這一變化主要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驅動影響。他認為未來3至5年,預計台灣對中國的投資占比將維持在10%至20%,儘管不會大規模撤出,但規模縮減及結構調整將持續進行。
至於對東南亞及新南向國家的投資預計穩定在30%至40%。未來的新增投資則將更多集中於美國及歐盟,特別是在因應美國政策調整及全球布局需求下,美國與歐盟將成為台灣企業,尤其是半導體供應鏈相關業者的關鍵投資目標地。
更多信傳媒報導
巴菲特感恩節送暖 豪捐11億美元 透露1473億美元財產分配方式
SEMI 2025:半導體產業強勢回升 AI需求續推動成長
國泰金法說會》明年股利比今年好 李長庚點出川普兩特性 別把他當「洪水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