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交易冷 環境部:採計方式待確認 防「一碳兩賣」
台灣碳權交易所日前完成首筆國內碳權交易,其餘專案因遲未成交已到期下架。對於碳市場冷清,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今天(11日)表示,主要是因為國際碳權採計方式仍待確認,以防「一碳兩賣」,加上推動國內減量方法學落地執行須時間與金錢,非短期見效。
碳交所國內碳權交易平台於10月2日上線,首波上架6個專案,日前公告首筆國內碳權成交,其餘5個專案則已到期下架。有專家建議,國內碳交易冷清,環境部責無旁貸,應設法增加上架商品數量、活絡交易,如增加方法學、放寬或加速審核機制、開放轉讓限制等。
對此,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11日受訪表示,國際上碳權採計方式仍在發展中,最主要是擔心「一碳兩賣」、重複計算,若台灣企業購買某國碳權,該國便不可再使用被買走的減量額度,國際上最近都在討論相關規定,目前全世界僅新加坡開放購買他國自願減量的碳權在國內抵減,但必須是高品質的碳權,並經專門的委員會檢視後才可抵用,規範相當嚴謹,而歐盟則是至2030年前都不會開放購買自願市場的國際碳權,台灣也必須謹慎處理。
至於開放轉讓限制,黃偉鳴指出,碳權並非股票,「先買起來存著再拿出來賣」,國際上也沒有重複買賣的案例,若開放重複交易恐產生企業漂綠的風險。他說:『(原音)如果那個廠商先宣告一次碳中和,接下來他又把他買的碳又再拿去賣,那他原來宣稱的碳中和算不算?所以國際上大部分都是一次,就是只有一次,就買來就用了。學者的建議是買來以後屯著,然後價格高,他再賣一次,那誰要追蹤這件事情? 如果有業者已經自我宣告他碳中和,被騙的消費者要找誰求償?所以這是問題很多。』
此外,黃偉鳴表示,環境部已有鼓勵國內推動減量專案,如我國的竹林碳匯方法學便是全球唯二,但方法學落地執行須投入時間與金錢,並非短期見效。至加快減量專案的審查速度,他說,目前環境部專案小組審查程序都很快速,以三次為限。
黃偉鳴強調,目前國內碳市場仍處於「試水溫」的階段,買方、賣方都在學習、摸索,由於自願性減量專案產生的碳權都不便宜,每噸約新台幣3、4千元,而碳費初期每噸300元,相比之下購買碳權並不划算;他認為要等到未來實施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時,碳市場才會熱絡。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國內碳交易掛零 田建中:市場剛開始、需時間磨合
碳交所6專案上架 每噸2500元起跳
外交部攜手環境部 研議跨國碳權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