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利好公司業務,「源清慧虹」推中台拓展客戶| 新科技創業2021

2021年2月底,交通部印發了《公路長大橋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對跨江跨峽谷等長大橋樑結構健康開展實時監測,動態掌握長大橋樑結構運行狀況,著力防範化解公路長大橋樑運行重大安全風險,進一步提升公路橋樑結構監測和安全保障能力”,並對具體的實施時間有了明確規定。

這則消息對北京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來說,無疑是利好。源清慧虹作為基礎設施結構安全監測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團隊專注於結構監測領域已有20年,掌握了無線傳感器網絡、雲服務、可視化等核心技術,整體技術走也在行業前行列。就此,36氪和源清慧虹CEO王鵬軍聊了聊。他也向36氪介紹了公司近來的發展。

36氪:交通部印發《公路長大橋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實施方案》,對源清慧虹目前的主要業務會有什麼影響?

王鵬軍:我非常興奮,因為這項政是國家層面上對橋樑等基礎設施安全性提升到了更高級別,將大幅降低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另一方面,這為我們的主營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我們的主營業務是提供基礎設施結構實時健康監測整體解決方案。事實上,我們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自主研發的技術提升橋樑等基礎設施結構的安全性。我們公司孵化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通過自主研發,構建了物聯網完整“端+邊+雲”技術與服務體系,提供穩定、精準的服務方案。

36氪: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解決了客戶的哪些痛點?自主研發的技術先進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王鵬軍:我國橋樑等基礎設施時常發生安全事故,造成巨大損失並且時刻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傳統的保障基礎設施結構安全的手段以人工巡檢或有線監測方式配合定檢方式為主。

對於人工巡檢來說,因每個人經驗不同導致檢測質量無法保證;檢測結果實時性差,由於沒有持續數據導致病害發生前無法預警,重車過橋、船撞、颱風、等異常事件後無法判斷結構的安全性;人力、物力資源消耗大。

對於有線監測而言,佈設和維護網絡、電力系統成本高;一旦網絡、電路系統出現問題,部分監測節點無法工作,嚴重時系統會遭到破壞甚至癱瘓;另外,網絡、電線的佈設對於周邊電力、通信資源配套要求高。

源清慧虹針對這些痛點,打造了基於低功耗智能無線傳感網的結構監測系統。由於是無線傳感器,系統佈設維護快捷、成本低;系統具​​有自動重新組網功能,自適應強、靈活性好,即使一個節點出現問題,不會影響其他節點;適用地域範圍廣;雲平台的多種分析工具、智能算法實現實時預警、智能化運營。

36氪:您認為公司的最核心競爭優勢有哪些?

王鵬軍:我們這樣的企業最重要、寶貴的資源是人才。

我們組建了業內少見的配置:來自於清華大學、行業專業領域的物聯網專家和結構專家等專業人才。集合土木工程、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通信科學、數理科學等專業知識,打破壁壘,深度融合,提供價值交付,打造了集硬件、軟件、算法等多個方面為一體的全棧式結構監測物聯網解決方案。

我們通過自主研發獲得了全方位的核心技術優勢,比如在傳感器端,有超低能耗、10μm時間高精度時間同步、前端(傳感器)智能、觸發聯動、OTA空中升級等優勢,整體技術走在了全球領先行列。在網絡層具有自主研發私有傳輸協議,保障信息傳輸順暢、安全。

更重要的是,我們打造了硬件中台、數據中台、算法中台,這是我們最新的技術產品更新。業務中台能力,高度模塊化設計,可迅速研發硬件產品、方案,複製到新客戶和新行業。

經過20年的積澱,我們的解決方案已經非常專業、成熟,在推向市場方面動作迅速。我們的橋樑/隧道結構監測整體解決方案已在高溫、高寒、高濕、高鹽霧等惡劣自然環境下得到長壽命、高可靠性的驗證。

此外源清慧虹提供包含先進智能傳感器、行業級雲服務在內的基礎設施結構監測整體解決方案,還採用了BIM、GIS、視頻等先進技術,讓基礎設施管養更直觀、智能。業內很多廠家是系統集成商。

36氪:請介紹一下這兩年來行業內發生的對所在行業及源清慧虹影響最大的幾件事。

王鵬軍:主要有兩類事件,一類是國家重要政策的發布,一類是引人關注的安全事故。

交通運輸部發布《公路長大橋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發布,要求2021年底完成對11座試點橋樑的系統部署。2022年底基本完成長大橋樑結構數據平台,已建成的單橋系統和省內長大橋樑結構健康監測平台開始運行並接入數據平台。2023年底,基本建成數據平台、監測平台和全國統一標準系統,實現結構狀況實時監測、數據自動採集分析、結構狀況評估等功能,為橋樑日常運行和養護管理工作提供支撐。

國家從政策上明確了橋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部署要求,這對於人們來說,提升了出行的安全性;對於我們這樣的企業,將帶來很大的市場空間,讓我們能利用先進技術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另一類是像2019年無錫高架橋坍塌事故、2020年虎門大橋發生渦振等這樣的橋樑安全事件。它讓人們更加意識到橋樑實時監測的重要性,以及監測數據、管養數據的重要性:一方面,並非結構安全就不需要監測,而恰恰是在結構安全的時候就應該儘早進行監測,防患於未然;另一方面,監測本身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後進行的精密檢測與事件過程中記錄到的數據對確定事件的原因都非常重要。

36氪:結構監測領域的市場規模有多大?

王鵬軍:據Grand View Research行業研究報告分析,全球結構健康監測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7年的12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47億美元,並預計在2019年至2025年的預測期內,CAGR將以17.9%的速度增長。

就我國而方,目前管養水平仍然比較初級,從公開招投標信息統計和分析,目前國內該市場規模僅佔全球14%左右,但國內交通基礎設施普遍進入病害集中期,信息化管理手段仍然較初級,借助政策導向,我們預計市場增長潛力會高於全球水平。

36氪:請介紹一個典型客戶應用案例。

王鵬軍:我們在四川省瀘州市做的橋隧群監測項目是一個典型案例。它是國內首個完全採用無線傳感技術進行結構安全監測的橋隧群項目,該系統的建立標誌著瀘州公路交通管養模式向預防性、主動性轉變。

該項目實現了對全市30座橋樑、3座隧道的全天候實時自動狀況監測,佈設了近4000個傳感設備,而建設工期僅僅90個自然日,這也是我們無線傳感網絡的一大優勢— —佈設時間短。

2019年6月17日宜賓地震,系統1小時內即形成了應急響應函,24小時內生成了應急分析報告,為橋隧安全運行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政府管理決策提供支撐。瀘州市委市政府根據報告向社會公開監測結果,穩定大眾情緒。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