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豪賭奧運金牌 別忘運動文化根基

東奧落幕了,不可否認,現代奧運會成了和平年代的戰爭,奧運金牌榜確實變成了展現綜合國力在體育領域的一種折射和投影,尤其當前美中互爭世界強國領導權,更藉這次東奧互搶金牌榜首,激戰到最後始見高下,看美中搶頭牌,再論我們上級一切支援全力放在豪賭奧運金牌思維上,提醒別忘了沒有建造運動文化的根基,那換來的金牌對國家的影響力還是有限。

為了奧運奪牌,我們國家給的金牌獎勵,算是世界最高額的國家之一,至少兩千萬元以上甚至三千萬,看看這次東奧金牌榜高居前三名的美國、中國及日本呢?美國向來不用高獎金號召頂尖國手為國拚金,而中國給的金牌獎勵只有我們的十分之一,日本再少一些合為台幣128萬元,比起我們給第六名的150萬元獎勵還少。

當前我們國家體育領導者在執行運動政策上,腦海裡一味對準亞奧運為指標性大賽,為迎合國家領導人,上級一切金援以此為首要,為奪金拿牌衝衝衝!

先看我們國家在拚奧運奪牌路上,從早年1960羅馬奧運由十項全能楊傳廣率先奪銀開始,到1968年墨西哥奧運紀政80公尺跨欄奪銅,以及1984年洛杉磯奧運蔡溫義的舉重銅牌(當屆得益於東歐國家集體抵制缺席)之後,中華奧運代表團在1988年漢城奧運空手而歸。

隨後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靠棒球隊摘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只靠陳靜桌球奪銀,到了2000年雪梨奧運才有較大突破獲得一銀四銅,由女子舉重「大陸媳婦」黎鋒英摘銀,另有舉重郭羿含拿銅,陳靜桌球與跆拳道黃志雄、紀淑如也都獲銅,接下來的2004年雅典奧運,我們終於奪下了奧運金牌,而且由朱木炎和陳詩欣在跆拳道拿下了兩面金牌,還有其他的兩銀、一銅的佳績。

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中華代表團獲一金一銀兩銅,其中陳葦綾女子舉重金牌是後來遞補上去銀變金的;2012倫敦奧運原本是一銀一銅作收,也是禁藥獲利,許淑淨的女子舉重銀變金;2016年里約奧運獲一金兩銅,女子舉重許淑淨及郭婞淳分獲金、銅牌,另一面為女子團體射箭銅牌。

到了2020東京奧運會,中華代表團拿下2金4銀6銅總共12面獎牌,女子舉重郭婞淳及男子羽球雙打王齊麟和李洋摘下金牌,寫下史上最佳成績,超越2004雅典奧運寫下的2金2銀1銅紀錄。其中有6項目包括羽球、柔道、體操、高爾夫、拳擊、空手道,更是史上頭次奪牌紀錄,寫下中華隊參加奧運以來的最佳成果。總計這次選手加上教練獎勵發出的國光獎金高達2億855萬元。

再看中國大陸,這次東奧獲38金32銀18銅,總獎牌榜僅次於美國,且金牌只差一面,創下中國境外奧運最佳戰績;往前回顧中國大陸在2008北京奧運會上,憑東道主首次強勢超越了美國,創下51塊金牌的最高紀錄,然而不管是北京奧運還是這次東奧賽後,時隔幾年後,還能叫得出51塊奧運會金牌得主中的幾個人?

因此,連中國體育界也在反思這個問題,他們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確實打造了不少金牌,但這麼多金牌似乎對社會影響、群眾參與度,還有商業化程度都幫忙不大,無法帶來像2012奧運男足金牌軍墨西哥隊這樣有世界影響力的成就。

發哥要傳達給領導階層的觀點是,任何一項運動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草根路線,而與奧運奪金相比,我們更該看中的是給青少年規劃一個實在的運動夢想,要讓體育運動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時享受運動中的樂趣,更要像歐美與日本這樣讓運動生活深入各個家庭裡,才可望全面起飛。

今天我們的體育導向,仿如當年日本足球「豪賭奧運」的翻版再現,目標只有大型綜合運動會,忽視了「草根足球」札根工程,或許會有所績效顯現,但絕對只能曇花一現而已;我們務必要看懂今天日本足球的全面起飛,就是教育部全力掀起各級校園足球風,再結合職業聯盟帶頭前進所開創的結果。

努力爭取金牌,是奮鬥的最大動力,萬一飲恨只要全力以赴,也是種悲壯美,不過,運動精神和奧運精神不必要被過度「神化」,其實奧運本身就是一個國力與商業的整合,這是一場商業與經濟、體育結合的「總體戰爭」。很顯然,我們社會對奧運的關注和熱情,比起那些先進國家,的確是冷淡多了,所以我們還成不了一個經濟大國或體育大國。

現在奧運是國力與社會能量的展現,中國大陸有他們的發展模式,美日英德有美日英德的成功系統,他們都是國際社會與體壇的中堅分子。對我們來說,針對特殊、有機會的項目和傑出選手,進行精英訓練有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來普及與提升社會體育運動的文化素養,鼓勵企業投資運動,獎勵節稅,形成運動社會文化,這才是強化基層、建立運動文化和素養,養成精英選手更優質的體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