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有國民法官?

國民法官制度登場,國人2023年開始,有機會坐在法庭與法官一同審理案件、討論量刑,被視為司法民主化的開端。過去,台灣一直是採取職業法官審理制度,現在為何需要國民法官?國民法官制度有什麼好處嗎?

國民法官。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國民法官。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國民法官並非台灣獨有的制度,事實上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有國民參與刑事案件審判的法律規範,各國制度則因國情有所不同。簡而言之,沒有所謂最好的國民法官制度,只要能因地制宜、符合在地情況,就是最適合的制度。

雖然職業法官受過專業的司法訓練,但可能難免與一般大眾的社會經驗有所差距;而設立國民法官制度的意義便在於,將來自不同背景民眾的價值觀、生活經驗、法律感情等融入審判,藉此讓審判過程更加透明、更符合社會期待。

這樣的制度,同樣可以帶來「擴散效應」。參與國民法庭的法官,會將其參與審判的經驗及國民多元意見,擴散給其他法官;國民回歸社會後,也會將參與審判的經驗和溝通的價值擴散給親友,達成法庭內、外的資訊流通,同時降低認知落差。

此外,根據「108年一般民眾司法認知調查報告」與「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民意調查報告書」,高達70.6%的一般民眾認為,實施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會增加對司法的信任度。調查國民在參與模擬法庭後對司法的信賴度,結果亦顯示「非常信賴」司法的比率提升三成三。換句話說,讓國民參與審判,有助提升司法信賴度。

詳細內容請看:國民法官2023上路!國民法官是什麼?誰有資格?薪水多少?拒絕會被罰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