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事業被採購 員工不跑票嗎

去年秋天,對岸以病蟲害為由,突然暫停進口台灣的蓮霧和釋迦,讓以大陸為主要市場的這些水果陷入困境。目前正是鳳梨釋迦的生產旺季,產銷之間的缺口約為37萬箱、2200公噸,市價約2億元。日前傳出政府要求各部會國營事業主動認購,引發員工反彈,甚至以「史上最誇張農產品採購案」稱之。

經媒體報導後,部分國營事業回應表示,此項採購是利用福委會經費採購,幫助國家和農民進行內銷。發出公文的農糧署署長胡忠一先是表示:「從來沒有任何一紙公文要求國營事業購買」,但接著卻說:「農糧署在1月6日有發文給全台灣民營企業、公營企業,是用謙卑、懇求的心態來拜託這些公司行號等台灣大企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說,各國營事業及民間企業願意訂購,是「讓農民好過年。」

姑且不論福委會的錢屬於員工,公司根本無權要求其做出特定消費的選擇;媒體更早已掌握到,經濟部所屬的台電、中油、台糖、中鋼等已經「被分配」了3萬箱,財政部所屬公股金融機構至少要採購2萬箱,顯然農委會的說詞和事實是有所出入─所謂「採購」其實就是「被採購」。試問,有哪家國營企業在收到公文和其他未見諸文件的暗示之下,敢不立刻配合、「主動」採購被分配的數量?

這其實就是綠營和藍營執政的差異。藍營執政時,頂多是由政府或立委出面號召大家採購支持,至於國營事業是否採購,都由事業單位自行決定;但在綠營執政之下,就會發出公文、分配配額,表面上沒強迫,但要求的配額資訊一定會傳達到位。而鑒於綠營執政下的「政治經驗」,大概也沒什麼國營或公股企業敢「捅馬蜂窩」,除非負責人不想幹了。這就是綠營執政的「效能」會顯著超越藍營的關鍵之處。

這種「採購」,當然會讓被採購水果的市價上升,讓生產的果農「過好年」。但別忘了,消費者和國營事業員工的肚子都只有一個,吃了這種水果就無法吃下別的水果,所以別的水果就會「被替代」,產生排擠消費的效果。也就是說,政府是在要別的果農「過壞年」的基礎上,才能讓鳳梨釋迦的果農「過好年」。

另外,國營事業、公股金融機構和龍頭民間企業的員工,原來都是職場上的優勢員工,比較有健康意識,現在短期內「被迫」吃下大量高甜度的鳳梨釋迦,心中難免忐忑不安;消費水果的自由度被壓縮之後,難道對綠色政府會有好感嗎?如果這種事情一再發生的話,大概一兩年下來,就會將綠營在國營事業、公股銀行和龍頭民間企業的選票全給趕走了,不是嗎?划得來嗎?這不是施政無能,找別人受罪嗎?

民主政治的可貴,就在於人民有選擇的自由。今天在綠色政權施政之下,選擇的自由度已受到壓縮,大家真的認為綠色政府不需付出代價?(作者為華梵大學人文教育中心兼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