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材臺灣館 台北建材展亮相

工商時報【文╱李水蓮】 為提振人工林產業,林務局致力打造臺灣木材品牌,讓消費者看見國產木竹材,期逐步提升市場占有率,開啟人工林之造林、利用、再造林的永續循環。由林務局和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再度以國家館之姿,攜手合辦於12-15日在南港展覽館4樓M619攤位,參加「2019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共同打造國產材精品。 臺大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表示,臺灣森林覆蓋率達六成,年進口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國產木材僅有3-5萬立方公尺,木材自給率約只有0.4%∼0.5%之間,且進口木材中不少是砍伐自其他國家的天然林,以2009年為例臺灣的可疑非法砍伐林木進口量約佔總進口量11%∼24%。 2016年3月馬來西亞民間團體來臺陳情時表示,一些雖是合法背後隱含如盜伐、罔顧居民權益的非法行為。「我們都知道血鑽石,卻忽略了木頭也會滴血。」。在利用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成為臺灣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中自民國85年起推動之全民造林、獎勵造林的政策已有20多年,目前臺灣已種出8.4萬公頃的人造林和13萬公頃私有林,惟後續之中後期撫育作業進行未盡完善,致所生產之木材價值偏低,故如何加強該等人工林之中後期撫育作業並提升其後續木材利用價值,乃是當前重要課題。 日治時期引入的1萬1千多公頃柳杉林,也多已老化、劣化,如何藉由中後期撫育作業進行除維繫健康的森林生態系,並可提升國內林木自給率。適度的疏伐作業進行可增加陽光穿透森林,相對的增加生物多樣性;砍伐下來的柳杉木,期待替代國外進口的木材,減少碳足跡,也增加國有材可見度。 「林業是在一瞬間使用了樹木千年生命的產業。」日本林業家速水亨訪臺時如此形容林業,樹木好不容易長了千百年,瞬間為我們取用,無論是砍伐、利用林木製品時,都需慎重考慮;林業經營也須奠基在其他生物也能生存的條件下。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與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於2019臺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以國產材以生活、生產、生態,三生概念打造臺灣館展區,讓國人認識了解國產材的美與好。 13日將邀請各方重量級專家來到「國產材論壇」對話,透過相互辯論,激盪更完整深刻的辯證,並創造環境與產業雙贏價值。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