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腸道感染,恐讓失智症退化更快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遠離失智症,先顧好您的腸道!在過去,β類澱粉蛋白沉澱在大腦,引起大腦神經元發炎,被認為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因;然而,最近的國內研究發現,引起大腦發炎的源頭也可能來自於腸道;長期的腸道菌相失衡,會加劇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退化的病程。

腸道感染加劇阿茲海默症病程之圖示。(圖片提供/國衛院)
腸道感染加劇阿茲海默症病程之圖示。(圖片提供/國衛院)

腸道是神經密佈的器官,是大腦以外最複雜的神經系統,素有「第二大腦」之稱。近來許多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之間有密切的溝通,並有文獻發現一些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都與腸道菌相的失衡有關。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大膽提出一個假設:腸道菌相的失衡或許也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病程?

歷經5年研究 國衛院發現腸道菌相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為了找出答案,莊志立研究員與吳師誠博士後研究員、曹姿萱研究助理、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張國明醫師組成團隊,並於2012年利用果蠅阿茲海默症的動物模式,餵食腸道桿菌去破壞腸內菌相平衡,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病程明顯加劇,動物壽命縮短且行動能力變差。

有了初步結果後,研究團隊再繼續探究致病機轉,發現腸道菌感染後,免疫血球細胞的移動能力會提升,而這些過動的免疫細胞會受到大腦的氧化自由基所吸引,轉移到阿茲海默症腦部去加劇發炎反應,加速腦神經細胞死亡。

歷經5年的實驗和研究,此研究終於證明,腸道可以透過身體的免疫血球細胞,去調控大腦的發炎反應,進而讓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加劇。成果已於2017年6月20日刊登在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團隊成員由左至右,分別為:曹姿萱研究助理、莊志立研究員和吳師誠博士後研究員。(圖片提供/國衛院)
研究團隊成員由左至右,分別為:曹姿萱研究助理、莊志立研究員和吳師誠博士後研究員。(圖片提供/國衛院)

延緩阿茲海默症惡化速度 調控腸道功能可能有效

莊志立研究員表示,此研究發現可幫助未來在研發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策略上,提供另一種新穎的思維。雖然尚未經人體的相關研究證實,但就動物器官間免疫生理平衡的共同特性,團隊合理推論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應避免腸道感染以免加劇病情。

此外,雖然目前研究看到的是腸道對大腦的負面影響,但若純粹只以兩者溝通的角色來思考,此研究發現也暗示著腸道與大腦之間的免疫溝通,是一種控制大腦發炎以及神經退化性的重要機制。因此,並不排除腸道也可能正面影響大腦的健康。

未來若經進一步研究證實,我們將來或許可以利用藥物或飲食運動調控腸道功能,間接改善大腦的健康。治療阿茲海默症,屆時就不需要依靠藥物穿透腦血屏障進入大腦,而是透過改變腸道與大腦的免疫溝通,就能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

【延伸閱讀】